平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5|回复: 0

[资料] 范孝子碑与古今二十四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1 16: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东淘宝拼多多内部优惠券-企商宝
导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之行,莫大于孝。”这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着作《孝经》里讲的。这两句话是从正面说,每个人都来自于父母的生养和培育,因此一个人来到世上,不论贫富贵贱,不论成就大小,首先应该感谢父母之恩。这种感恩报恩,必须纳入社会道德规范,让全社会的人都知道,只有孝敬父母的人品行才最为高尚。

    《尚书·商书》一文中记载:“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这是从反面讲不孝的罪过。商朝时候,刑罚条款已经有很多,但是以不孝处罚最重。

    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解释“孝”的含义:“善事父母曰孝。”事,侍奉,赡养。待父母最好的,才能称为“孝”。

    《说文解字》讲得更详细:“孝,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子承老也。”这是从造字学上讲,“孝”字有两部分组成,一老一小,不可分割。只有孝敬老人,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这些古老的记述表明,中华民族很早就是一个崇尚仁爱和孝义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自古以来,很多孝子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最有名的是“二十四孝”,尧、舜二帝就是最早的代表。举个例子:舜帝原本是个普通平民,他的父亲品性固执,不懂礼仪,用菏泽话说就是不知道屙尿。舜母早逝,父亲再娶,后母品行恶劣,常唆使舜的父亲加害于舜。后母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象,品行更差,视舜为仇敌。这娘俩经常使坏主意。有一次说粮仓漏雨了,让舜爬上去修仓顶,娘俩却从粮仓下面偷偷纵火,想烧死他。舜很机灵,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还一次让舜去掘井,其父与象却来个落井下石,往里填土,这一次舜又机警地掘地道逃跑了。几起事后,舜不但不嫉恨,反而事事处处查找自己的毛病,看是否是因为自己哪儿不好惹大人生气,因而对父亲和继母更加孝顺,对异母弟弟更加照顾。他的孝行终于感动了上天。舜在厉山种田,大象替他耕地,群鸟代他锄草。(因果报应。)尧帝听说后,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并让舜继承了他的帝位。

    这就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一个故事“孝感动天”。

    从这个故事开始,“孝”便成了“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天经地义。所以,遵守“孝道”也就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一直延续和崇尚的道德规范,历朝历代,概莫能外。

    一、范水坑孝子碑简况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山东又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是“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菏泽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孝子的故事。范水坑孝子碑作为一件珍贵的民间档案,今天将为你揭秘鲜为人知的故事——

    牡丹区档案馆在民间档案征集过程中,发现了这块特殊意义的碑记。光绪十三年(1887)立,迄今126年,现存马岭岗镇范水坑行政村侯通路北。碑身高2.1米,宽0.7米,碑冠高0.9米。

    碑冠有圣旨二字。后面是保举人

    这块碑记原立于范孝子墓旁,文革中提出“破四旧”——“要破

    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守节尽孝当然在“破”之列。村里的好心人为了保护这块碑记,偷偷埋于地下,直到1994年才发掘出来,对碑文进行了深凿和重洗,立于路边,镶在了围墙上。

    为了了解范孝子这个人物,以及立碑的一些故事,我们查阅菏泽县志,又进行了民间走访。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块碑记讲述的历史故事。首先,我们查看一下县志,看有没有记载?

    光绪十年,1884年《新修菏泽县志》人物卷有这样一段:“范学泰,通古人,少失恃(指从小失去母亲),事继母如母,继母卒而其父老矣。父嗜蔬果,虽不时必多方致之;每值暑夜,辄为父驱蚊;严寒卧父榻旁,夜数起弗倦也。光绪六年父卒,庐墓侧三年。光绪十年知县凌寿柏为请旌表。”一个普通老百姓,在县志上能占102个字,实为殊荣。前面88个字高度概括,讲述了范孝子尽孝的故事、事迹。最后一句是进入县志的因由:知县的推荐。孝子碑碑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菏泽西南三十里通古都范水坑村有孝子曰范学泰,事亲五十载不懈,父文同年八十六卒。”

    通古都是菏泽城西南一处集镇,现在叫通古集。东邻的村庄叫范水坑,明弘治年间(1489年)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原名范家寨,因地势低洼、多坑塘而改名范水坑。1960年发大水,村庄就近迁移,

    现已发展为三个自然村,300余户全为范姓。范学泰赡养老人50年,他的父亲范文同卒于光绪六年,即1880年,享年86岁。这在那个时代,又是普通百姓,已经是高寿了,八十曰耄,耄耋之年。

    二、范孝子的事迹

    碑文重要讲述了三个方面:

    1、守孝。碑文讲述的故事是从这里开始的。他父亲去世时,他扒着棺材,嚎啕大哭,不忍告别、让父亲下葬,碑文中说“扶柩归窀(zhūn墓穴)”。入土后,“即营室墓侧,朝夕哭泣”。为了守孝,他在坟边搭建了一间茅草屋,县志上也说“庐墓侧三年”。这三年里,他吃饭睡觉都不回家。开始媳妇送饭,媳妇去世后孩子送饭。按照这一带的风俗,守孝三年要脱孝。范孝子却“禫尽不忍除服,哀至而哭之,恸如初丧”。禫dàn,脱孝。过完“三年”还不忍脱孝,那悲痛的情形,就像他的父亲刚去世的时候那样。大家不禁要问:范学泰为什么和他的父亲有着这么深厚的感情,以至于做出了如此非同寻常的举动,庐墓侧守孝三年还“恸如初丧”?我们看下面——

    2、尽孝。写他的事迹。范学泰的父亲名叫范文同,没有多少文化,是个老实巴交、勤俭持家的庄户人,上乘祖业,家道还算可以,在这一带属于中等偏上。范学泰弟兄三人,两个哥哥,他排行老三,幼年时生母去世,两个哥哥也相继夭折,一个中等富裕程度的家庭只剩下他父子二人。后面碑文中说:“母也早丧,厥唯父寿。两兄俱逝,唯孝子一人”,五口之家几年间三口人相继去世,范文同心灵上受到沉重打击,于是更加疼爱和珍惜自己的小儿子;范学泰从小和父亲相依为命,所以也格外珍惜这份亲情,对父亲非常孝顺,从不惹父亲生气。为了把他抚养成人,在他的生母刘氏去世后,范学泰的父亲又为他续了一个继母张氏。范学泰领悟到父亲对他的这份关爱,待他的继母张氏如同生母一样孝顺。可怜天不随人愿,继母张氏不久又病逝;继母去世后,“父年已老,出入侍左右,未尝顷刻离,夜卧父榻前数起,”父亲出门不离左右,睡觉也陪在父亲床头,一夜起来好多次。“察气候寒燠(yù),斟酌其衣衾厚薄而拥护之。”随着气候的冷暖变化,及时为父亲更换衣服和被褥。县志上也说:“每值暑夜,辄为父驱蚊;严寒卧父榻旁,夜数起弗倦也。”因为此处多坑塘,到了夏天这里蚊子格外猖獗,为了让父亲睡好觉,范学泰就在父亲床边执扇驱蚊;到了冬天,恐怕父亲受寒,就在父亲床边搭个简易地铺,一夜黑价起来好多次,掖掖被窝,问寒问暖。碑文下面说:“父疾六年奉药饵,寝不复解衣带。”煎药为父亲治病达六年之久,在这六年间,每天夜里需要起好多次,所以干脆不脱衣服。从这里看,碑文和县志的记载非常吻合。“父嗜酒曰金波,家贫不能多有,岁辄再三至济宁购之,往返五百里不言劳。”其父范文同好喝酒,最喜欢喝的是金波酒。

    金波酒始产于1755年,是济宁玉堂酱园的一种低度药酒,由枸杞、当归等14味中药酿制,配以优质高粱大曲,金黄色,入口绵软,香味醇厚,可去湿活血、健脑益寿。1915年金波酒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金奖。因范家没那么多钱,多买储存,每年都要好多次往返济宁,来回跑五百里地不辞辛苦。

    碑文还借二十四孝之一的子路为母亲“负米百里”的故事作比,春秋时期的子路(仲由),少时家贫,拿到第一笔钱的时候,首先买了一袋米,从百里以外背回家孝敬母亲。范学泰经常往返500里为父亲买酒,这一条“超过”了子路的百里负米。“薯蓣产于三里庄者良,相距三十里余,时大雨水淖深三二尺,途人畏苦,孝子不敢为父告。”“薯蓣”指山药,是老年人的滋补营养品,县城南郊三里庄的山药很有名,可是隔着30里路,赶上雨天,到处都是很深的稀泥,别人抱怨路难走,范学泰怕父亲心疼,把山药买回来还不肯诉说路途之艰难。走访中,村里的老年人还谈了一个相近的故事:买点心。说菏泽城里有一家点心做得很好,范学泰经常跑到那里去买,店里的人都熟悉了,问他:“成天见你买,咋没见你尝尝?”范学泰说:“这是给老人买的,我不能吃!”“其他瓜梨葡萄之属,虑不能久存,则绵裹纸束,蔽风日维谨,逾年取视之,色香不少变,如初熟者。”这几句很有意思,写他的发明创造。咱们这一带的冬天,树木落叶,百草枯萎,只能吃萝卜咸菜。范学泰为了让老人大冬天能吃上新鲜蔬菜水果,他很动了番脑筋,秋天产的瓜果葡萄,他却想方设法越冬保存,用布包着,纸裹着,搁笆斗里,放阴凉处。上天不负有心人,保鲜效果非常好,过年时候拿出来,跟刚摘下来一样。范学泰堪称曹州府“反季节蔬菜”第一人。这些生活细节非有诚心孝心做不出来,所以下面有一句“种种孝行悉孝心所积。”这是全文最新鲜最生动最感人的地方,也是碑文的重点。范学泰孝敬、赡养老人,从生活起居、养病陪护到饮食保健,种种孝行无不细腻传神。事迹的可贵之处:一是突出了几十年如一日,表现他的用心、细心,毅力和恒心,一个模范孝子的形象栩栩如生。二是传递了一些长寿秘方:吃保健食品,饮保健药品,一年四季能吃上点新鲜水果。

    3、社会影响。一个封建社会最基层的小人物,为父尽孝,方圆百里有口皆碑。这在崇尚孝义同时也缺乏活力的那个时代,便成了新闻人物。一传十,十传百,于是,从基层到中央,从民间到皇上,最高当局“诏许建孝子坊”,光绪皇帝亲自下诏,批准可以修建孝子牌坊。孝子牌坊在封建社会里,到处都有,但却不是随便可以立的,必须得有来历,得有过硬的事迹和广泛的影响,最主要的得有最高当局的肯定和批准,得有皇上诏书。“诏许建孝子坊”,这个惊天动地的最高荣誉,给了范学泰,所以这个范孝子碑上才可以端端正正大大方方镌刻上“圣旨”两个大字。那么,这个孝子牌坊在哪里呢?圣旨又在哪里呢?这是后话。据范学泰的玄孙范祯宝等村里老人讲,其家传圣旨,一庹多长,金黄耀眼,可惜失没于文革前。今天讲这个故事,最大的遗憾就是,这件珍贵的档案资料就此失传。

    范孝子事迹传出来后,“远近绅耆相传告,举其行迹,为子弟训戒,佥谋建坊”。什么意思呢?周边群众尤其有名望的老年人,都把范学泰当成教育子女的典型,并且都在参与筹划如何落实皇上旨意,为范学泰立一座孝子牌坊。足见当时影响之大。

    三、范孝子碑背后的故事

    范孝子这个典型是怎么发现的?哪些人物起了重要作用?皇上“诏许建孝子坊”,孝子牌坊又在何处?在孝子碑的背后还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范孝子的成名,经过了意外发现、太爷私访、联名保举、皇上下诏四个阶段。

    1、意外发现。村里老年人给我们讲了一个“半夜抓赌”的故事:那时候,民间冬闲,赌博成风,尤其“一掀两瞪眼”的推牌九,为害很大,一旦上瘾,不能自拔。农村本来就穷,几两银子就可能倾家荡产,严重的甚至上吊自杀。为此,县衙门不断派差役下来抓赌。一天夜晚,几个差役路过范水坑,远远看见野地里有一处灯光,本能地意识到可能有人聚赌,就悄悄摸了过去。不料看见的却是一个蓬头垢面的干瘦老头,一问才知道,此人叫范学泰,范水坑人,在这里守坟。一间茅草屋,伴他度过了将近三个春夏秋冬,三年没有洗脸,三年没有理发……差役非常感动,回到县衙作了汇报。

    2、太爷私访。菏泽县令凌寿柏听了汇报,第二天便亲自赶过去,看到范学泰已经瘦弱得连见礼的力气都没有了。凌寿柏呆呆地站了半天,连连叹气。回城后,他又到曹州府作了汇报,并拉上他的好友、在州府当差的郝省修等人,到村里深入采访,了解范学泰的事迹。

    如果说前面“抓赌”这个故事尚有些传奇色彩的话,那么县太爷私访确是碑上有记:“邑侯(县令)凌寿柏闻而过,孝子羸惫几不能为礼,耸叹良久,去会郡廪生郝省修等,并访孝子事存何道。”可见,太爷私访在这个典型的发现中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3、联名保举。知县凌寿柏对这个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发动一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他再三把量,决定要把范孝子作为典型宣传出去,于是想到一个“半官方+民间”联名保举的办法,逐级反映,直到进谏皇上。现在我们有幸可以看到,范孝子碑的后面有“郝省修、郭世芳”等州县公职人员,还有地方各界名流,总共84人“公仝(共同)保举”。

    4、皇上下诏。果然,光绪皇帝阅批下旨,“诏许建孝子坊”。

    这是最高的肯定和褒扬!可见,范学泰的成名,凌寿柏这个关键人物起到了重要的宣传推介作用。那么,凌寿柏是怎样一个人呢?

    凌寿柏生于1822,卒于1883年。浙江钱塘人,晚清进士。1868年任菏泽县令。为官清正,生活俭朴,特别重视发展教育。光绪六年(1880)办起9处启蒙性质的社学,城内5处,农村4处,而且教师的工资开始全由他本人负担。他还亲自督学上课,给师生极大鼓励,当时菏泽的教育质量在山东省名列前茅。凌寿柏是菏泽历史上很敬业的一位知县,因积劳成疾,61岁病逝,身后竟然“囊箱如洗,惟藏书盈箧”,穷得就剩下书了。

    应当说,为落实皇上旨意,筹建孝子牌坊,凌寿柏做过不少努力,但因工艺要求高,且花费巨大,一直未能如愿。还有一个原因碑文未说,县衙门比谁都清楚,我们也能够联想得到:《曹州府志》、《菏泽县志》都有“列女”章节,由此兴建的各种节孝牌坊有很多,仅单县就30多家,最出名的有乾隆年间的朱家牌坊,又叫百寿坊;规模最大的还数张家牌坊,又叫百狮坊。

    这两个牌坊相隔13年:一个是1765年,一个是1778年;一个比一个阔:朱家牌坊高十三米,张家牌坊高十四米;朱家宽八米,张家宽九米;朱家三层楼阁,张家五层,先后都创了天下第一。张家牌坊花费白银百万两,抠下来一两碎石合一两银子。这种惊人的规模和花费,是史无前例的。县衙门可能要分析了:从乾隆到光绪,这才一百多年,如此攀比何时了,花钱知多少?所以:

    碑文中含蓄记述:“佥(qiān都)谋建坊,费大不可猝办”,一下子办不了,只好搁置起来。凌寿柏临终两大遗憾:

    一是县志没有修完。《新修菏泽县志》诞生于凌寿柏去世后一年,这是他生前作的序言。

    落款两行文字说明了原因:“光绪十年(1884年),岁在甲申,道员用在任候补知府知菏泽县事钱塘凌寿柏撰。”道员,也称道台,相当于分管民政的副省长,他批准的用凌寿柏生前作的序。实际上是一种对逝者的告慰。凌寿柏生前任“候补知府知菏泽县事”,候补知府是一种待安排的职务,就是“准知府”,只要知府出现空缺,就可以接任。结果凌寿柏61岁在知县任上病逝。

    我们现在看到的凌寿柏序言,正文和落款,字迹相同,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后人抄上去的。我们看,款印有两方,上为“凌寿柏印”,这是序的作者;下为“茗柯后人”,这是抄写者。“茗柯后人”是谁呢?没好意思署名,但“茗柯”却是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张惠言,张惠言是嘉庆年间着名文学家、翰林院编修,曾受命为两任皇上作传;文学上很有造诣,善长骈文辞赋,着有《茗柯文》五卷。他的后人参与了《新修菏泽县志》的编纂工作,并抄写了这篇序言。

    凌寿柏没能看到县志出版,连字迹也没留下,这是一大遗憾。二是亲自树立的典型半途而废,万岁爷亲批立项的工程被搁浅,“诏许建孝子坊”没能拿下来。虽不能简单扣上“欺君之罪”,毕竟圣旨落了空。皇上说了不算,这在封建社会是最可怕的,尤其在官场上。当然成了凌寿柏的一大心结,也成了这位县太爷去世四年后,县衙门又发起“向范学泰学习”纪念活动的一个缘由……

    范水坑范学泰为父尽孝的事迹,经过意外发现、太爷私访、联名保举、皇上下诏,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当中菏泽县令凌寿柏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终究没能落实“建孝子坊”。什么原因呢?一是“费大不可猝办”,二是此时的县太爷已积劳成疾,力不从心,61岁病逝,“准知府”也没接上。他死后,县衙门还在议论:孝子坊到底建还是不建?一庹长的圣旨在那敬着,老百姓都在传扬,你得有个态度啊!地方财政扶持不了,范家没钱,怎么办?“乃相与泐(勒)碑”,还是刻个碑记吧!范学泰的事成了虎头蛇尾,孝子牌坊最终缩成了一块石碑。遗憾吗?有一点;但更可贵的,放在那个时代去考虑,我们不得不佩服当局者的勇气!敢拿皇上圣旨打折扣,这种变通,这种策略,已经不再是技巧,而是胆量、胆识,说明菏泽人开始“注重实际”——有点“不唯上只为实”的萌动。好在没人追究。

    大事小办,大事简办,不图虚荣,不走形式,这个做法在菏泽一带一直延续好多年,如民国时期的赵氏节孝碑:

    在牡丹区吴堤口街里路南,正面镌刻4个柳体大字:“彤管扬休”,这4个字功力非常扎实,意思是赤心忠孝,名声显扬。

    范孝子牌坊成了孝子碑,这在菏泽历史上应该成为一段佳话。范孝子碑,碑记虽小,却承载着各级政府的褒扬,县衙门最终促成了一件好事,菏泽历史上记载下一个普通百姓难得的殊荣!

    四、款识中涉及的几个人物

    范孝子碑立于“大清光绪十三年(1887)四月上浣(上旬)谷旦(良辰吉日)”,也就是范孝子的父亲范文同去世后的第七年,四月上旬,良辰吉日。遗憾的是,孝子范学泰生于何年,卒于何年,活了多大岁数,还有立碑时的具体情况,县志没有记载,碑文没有描述,村里人也说不清楚。看来范学泰实在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这倒越发增添了范孝子的传奇色彩,提升了这个孝子典型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1、碑文作者叶道源:晚清着名诗人、书法家,江苏宿迁人。同治年间中举,光绪十一年(1885年)任菏泽县编纂,并兼任重华书院院长,重华书院是曹州府讲学和科举备考的场所,鲁西南最高学府。叶道源在菏泽工作多年,贡献和影响很大,着有《菏泽县志》、《大瓠山房诗集》。《新修菏泽县志》与《范孝子碑》同出于叶道源之手,《范孝子碑》比《新修菏泽县志》晚了三年。所以把范孝子事迹记入县志,前面讲过,是因为“知县凌寿柏为请旌表”;所以亲自为范孝子撰写碑文,一为落实圣旨,二为完成知县凌寿柏的遗愿。此时,凌寿柏已经去世4年。回忆当年凌知县为范孝子的发现与推介所做的一切努力,叶道源也深深地感动着,这位诗人在碑文末段由衷地赞叹:

    “父兮生我,鞠我者母;母也早丧,厥唯父寿。两兄俱逝,唯孝子一人,万语千欢,用娱兹朝昏。昔贤负米百里而遥,今也倍之;为贳醇醪,华衮匪荣;兰膳自洁,一念恳诚,融融泄泄。五十而慕,八十曰耄,天与修龄,慰子之孝。丰碑载崇,宸藻褒扬;我勒此词,示永世不忘!”

    用赋比兴的手法,以“诗经”般的流畅,“楚辞”般的抑扬,对范孝子的事迹再次作了高度概括和颂扬。其中把难以言传的,孝子的心理活动和感受,描绘得情真意切,渲染得酣畅淋漓。中间几句大体意思是:“三十里、五百里,路不算远;老酒、山药和点心,老人高兴,自己吃苦心里也甜;王公贵族华丽的衣服虽然好看,农家生活我自喜欢;孝敬父母那本是俺心甘情愿,老人长寿俺自己快乐无边!”读来荡心涤腑,怦然心动!

    叶道源不愧是位诗人,121个字的抒情文字,在这类不太长的纪实碑文中,实在少见。结尾“丰碑载崇,宸藻褒扬;我勒此词,示永世不忘!”意思是:这块石碑虽然不大,但承载着孝子的崇高荣誉,您就是我们心中的一块丰碑;我把最美好的赞誉奉献给您,让世世代代永远传颂,永不忘记!真真切切道出了立碑的目的和作者的情怀。

    这个碑文写得太给力了,不仅是范孝子的荣幸,作为菏泽人,我们也应该感谢这位800里外远道来的朋友!

    叶道源不仅是着名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宗唐代大家李邕(李北海),得其精髓和神韵,笔势端庄雄浑,气宇昂扬,笔力遒劲舒展,险峭爽朗。这一幅“志士惜白日,斯人尚典型”,正代表了他为孝子树碑立传、推广典型的主张:

    这里还要说明两点:一,叶道源也是范孝子这个典型的重要推动者,他不仅参与了这个典型从发现到保举、下诏,再到立碑的全过程;而且,在和县令凌寿柏的共事中,也深深被凌知县执政为民的一颗善良朴实的心所打动,所以,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他始终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可以说这个最后的决心下定,叶道源起了重要作用。二,也是重要的一点:叶道源本身也是一个孝子。这里插几句,中国有句老话:长嫂比母。指的是父母去世早的家庭,长嫂对小叔子担负起母亲般的抚养义务,这些幼小的弟弟妹妹对长嫂也给予母亲般的尊重。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西汉时的丞相、刘邦的谋士陈平就是,最典型的是戏曲中的包拯:小名黑三,在长嫂包山夫人呵护下长大,读书求功名,为官后事嫂如母。“赤桑镇”有句唱词:“自幼儿蒙嫂娘训教抚养,金石言永不忘铭记心旁……”范孝子碑碑文作者叶道源也出身在类似包公的这样一个家庭。

    五

    范孝子碑碑文作者叶道源,生活经历异常艰辛,小时候失去双亲,家境贫寒,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哥哥去世时不到30岁,是他的嫂子一手拉着他和弟弟,一手拉着三四个孩子,受尽千辛万苦。后来又节衣缩食供叶道源求学修业。叶道源中举前当过一段教师,他按月把全部收入交给嫂子,用于抚养弟弟和几个侄子。后来中举居官,无论在菏泽县衙,还是兼任重华书院院长,所得薪俸也全部交由嫂子支配,自己除了生活需要一文不留。难怪叶道源对世间孝义二字体会那么深刻,对身边的范孝子这个典型那么热心,那么投入!

    2、碑文书丹郭世芳:县衙门职员。书丹:用毛笔蘸朱砂将碑文写在石碑上。还有一种方法是先写在宣纸上,下面反垫一张红纸,用双钩法在碑记上硌出轮廓。叶道源撰写的碑文是由郭世芳书写的。叶道源的碑文原件已经找不到了,否则又会给菏泽历史文化增添一朵奇葩。郭世芳的中楷真书,可以看出科举考试留下来的痕迹,中规中矩,一丝不苟。可惜这块碑1994年发掘移置时,族人担心字迹略浅,不能久存,便请人进行了“深度加工”。出发点可以理解,但这种做法是不好的。大家看,现在的碑文字迹,出现了千篇一律的V型槽,每个字都显得生涩板滞和僵硬,上下失去应有的关联,只剩下单个字形,笔法、笔锋、笔意,以及整体章法韵味都受到影响。原来的肯定要好一些。从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经验教训:对有历史价值的碑记实施保护,很有必要,但要尽可能保持原貌。下面这个就好一些:

    这是牡丹区贾胡同的一块碑记,仿照原碑再刻一个,与原碑并放,用碑记楼子罩起来。

    范孝子碑涉及的郭世芳和郝省修等人,没有留下多少历史资料,但他们都是范孝子这个典型的积极推动者。碑记后面84人保举名单中,郝省修、郭世芳排在最前面,分别作为州、县政府代表。

    3.立碑者:款识中署“绅耆公立”,就是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共同立的。代表的是社会各界对范孝子的怀念和肯定,大家都希望永远记住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孝子,并以此来弘扬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

   六、范孝子碑与古今二十四孝

    1、关于古今二十四孝

    (1)中国古代二十四孝

    中国古代最出名的有二十四孝,例如:我们上集讲到的舜帝孝感动天、子路百里负米等。

    这些都是依托具体的人物故事,口碑相传的。尽管各有特点,但大体有这样几类:有的是表现一种悲壮,如晋代的郭巨,因为家贫,连自己的母亲也养活不起,这时又新添了儿子,怎么办?无奈之中选择了忍痛割爱,要将亲生儿子活活埋掉。汉代董永,父亲死后买不起棺材,为还债只好卖身豪门做三年苦力。这些都是为了尽孝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可谓孝比天大。有的是表现一种艰辛,子路挣到第一笔钱先买了一袋米,从百里以外背回家孝敬母亲。西晋的吴猛,家贫买不起蚊帐,为了不让父亲盛夏挨蚊子叮咬,将自己脱光陪在父亲床边睡,让蚊子疯狂地叮咬自己。西晋的王祥为继母卧冰求鲤,东汉的黄香9岁就为父亲扇枕温衾(夏天打扇子,冬天暖被窝)。有的是表现一种志节,西晋的潘岳,官至河阳令,听说母亲患病,毅然辞官,回乡侍奉母亲,上级对他加官进爵也没挡得住。这可谓孝比官大。还有的是表现一种用心和耐心,汉文帝刘恒,为母亲亲尝汤药。周朝鞭打芦花,闵子骞单衣顺母。最典型的就是春秋时期郯子鹿乳奉亲的故事——

    郯子出身平民,是个独子,少年时父母患上奇怪的眼疾,先是痛痒后双目失明。郯子到处求医,药渣堆成山也不见效,后打听一个偏方:用野鹿的奶汁做药引子效果很好,但有一个前提:野鹿不能受惊吓,否则不灵。怎么办?他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披着鹿皮到深山里,混到野鹿群当中挤奶。这事感动了猎人,纷纷帮助。父母眼疾治好了,郯子的孝名八方传扬,孔子也前来拜师。当地一致推举郯子做了郯国第一任国君。这些可以说孝比心大。

    多少年来,二十四孝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有口皆碑,有些在流传过程中又经过了丰富和加工,并赋予神话和传奇色彩:

    董永卖身葬父,遇见了七仙女,成就了一段天仙姻缘;王祥卧冰求鲤,忽然冰裂,两条鲤鱼同时跃出,而且卧冰的地方以后永远不再结冰,这条河后来取名“孝河”;郭巨挖坑埋儿,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既孝敬了母亲,又养育了孩子,两全其美。

    这些故事,注入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既寄托了人们良好的愿望,希望好人能得好报;又是对天下孝子的呼唤,希望天下人,人人敬老,每个人都有一个良好的归宿。

    这便是古代二十四孝的魅力和生命力。从远古尧舜的传说,到魏晋唐宋真人真事;从帝王将相王公贵族,到名人名臣乃至平民百姓,一路走来,香火不断。

    一朝天子一朝臣,

    兴衰荣辱如烟云;

    大浪淘进千古事,

    二十四孝感动人!

    (2)中国当代新版二十四孝

    2012年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为标准。这可以说是半官方的文件。

    这个新版24孝包括: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1

    和古代的二十四孝相比,新版24孝有以下特点:

    第一:它不是推出的人物故事,而是行为标准。古代二十四孝是以人物故事打动人,新二十四孝是引导人们尽孝,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做什么,怎么做,为此制订了一些比较全面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打个比方:如果说古代二十四孝是由一个个“点”组成的模范孝子群体像,那么新二十四孝则是引导和约束道德行为的24把尺子。古今二十四孝的区别是一个点和面的关系。

    第二:古代二十四孝展示的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倡导的是一种精神境界,而不是行为规范。就像郭巨埋儿,是在一取一舍中体现的孝义至上,并非要求人们为了孝顺老人都去埋掉自己的孩子。新二十四孝则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根据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偏重于大家比较容易做到的生活细节,按照当今的生活方式、生活特点,应该做到哪些、做到什么程度。

    第三:古代二十四孝一般人做不到;新二十四孝只要留心,人人都能做得到。

    第四:古代二十四孝的目标都在于传输一种思想,新二十四孝根本目的在于构建和谐社会。

    共同点也有,那就是在本质上都延续和体现了一种孝观念。

    古今二十四孝从民间到半官方,一脉相承,这说明:中华民族几千年,始终贯穿着一条道德主线——感恩报恩、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这个伟大的民族赖以生存、生息、繁衍和发展的根基。

    2、难得的里程碑

    范学泰这个典型,既有古代二十四孝的影子,例如五百里买酒、三十里买山药等,又颇有些当代规范,例如反季节蔬菜水果的发明。范孝子没有感天动地的壮举,更无缘进入“二十四孝”,他的事迹却能够扣动我们的心弦,为什么?这是道德的力量,这是人格的魅力,这是人性的张扬!大到治国安邦:古人把恪行孝道与治国安邦看得同等重要。“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都是这个道理。小到敬老持家:范孝子的做法,直到现在仍给我们许多新鲜和启发,这些生活细节既有古人百里负米、鹿乳奉亲的影子,又有当今社会生活的场景。古代的二十四孝,产生于那些原始落后的时代,我们掂掂脚也够不着;范孝子则事事处处讲求实际,只要用心,大家都能做得到,而且依据现实条件完全能够做得更好!

    困扰几千年的老有所养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大病救助也在逐年加大,卧冰求鲤的时代客观上一去不复返了。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如何丰富和改善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解决好情感层面上的孤独与贫乏,解决好老有所学、老有所游、老有所乐的问题。于是新的24孝应运而生了。新24孝表面看来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古往今来,这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这种轻重倒置的关系,这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上的强烈反差,恰恰一方面证明了时代的伟大,社会的进步,一方面反映了老年人生活需求的与时俱进。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范孝子碑正好处在古今二十四孝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差异的一个结合点上。或者说,范孝子碑可以看作古今二十四孝的一个难得的里程碑和有趣的中转站。

    结束语:

    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成了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进入老人社会,如何赡养老人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我们国家和各级政府都把加强老龄事业发展,作为战略问题来研究,编制五年规划,努力推动养老服务。山东省和菏泽市2005年来,每年都评选、推出“十大孝星”。

    做人、做官、做生意,三百六十行,名声至高无上。一个人连自己的老人都不赡养、不尽孝,很难说对国家对社会能有多大贡献。况且,我们现在向老人尽一份孝心,已经没有了古人的那份艰辛,我们完全不必为了老人的衣食住行、看病就医,去卧冰求鲤,埋儿卖女;也不必扇枕温衾,恣蚊饱血;更不必家家挖个地窖,去搞蔬菜和水果的保鲜,只需在生活中稍加注意,便会很容易尽到了孝心。需要注意的是,时代发展了,对老人的关爱也要不断赋予新的内容,要研究老人的生活、心态和情感,要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和爱好特长,让老人有事做,四体和大脑不闲着。同时还要走出一些误区,譬如单身老人再婚的误区、有钱就是幸福的误区、清闲就是幸福的误区,还要清除“愚孝”的影响等等,把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融入到老人事业上,把尽孝落在最现实最科学的需要上。

    我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人都自觉遵循中华民族这个道德规范,才能保障每个家庭的和顺和睦与和谐;有了千千万万个和谐的家庭,构建和谐社会才有牢固的根基。

    (本文作者郝远进;山东省档案学会理事;牡丹区委办公室副主任;牡丹区档案局(馆)长)

   
关注平度网官方微信号【pingduwang】-生活、娱乐、交友、打折、商家、活动-平度人的必备利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广告服务|帮助|网站导航|平度论坛 ( 鲁ICP备11032825号-1 公安:37028302000290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4 10:50 , Processed in 1.36350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