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3|回复: 0

[分享] 桂霭桐阴坐举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19 19: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东淘宝拼多多内部优惠券-企商宝
    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这是《红楼梦》里薛宝钗的《咏蟹》诗,贾府到了秋天赏桂花、吃螃蟹。吃到兴头处,宝玉、黛玉、宝钗各自赋诗一首,宝钗这首为尊。诗的起首就点明了吃蟹的季节与节令是桂花芳香,桐树阴凉的秋季,整个长安的人都流着口水盼着重阳赶紧到来,因为那时候就可以吃蟹了。别看螃蟹平时走路横行霸道,不肯循规蹈矩,它的壳子里有黄有黑,如果不揭开无人知道,一副阴险的模样,可是不是照样被人抓住吃了吗?一肚子心眼,一辈子横行,有什么用呢?记得吃蟹的时候,要喝热酒,吃罢之后,还要用菊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洗手,不然会有腥气。螃蟹性冷,吃多容易腹痛,所以还要多吃姜。且看它忙碌一生,一点用处没有,如今还是落进锅里,成了人们的口中美食,月下水田的禾稻少了螃蟹的糟害,散发出阵阵清香。
    《礼记·月令》上说,孟秋时节,阳气弱,阴气盛,此时“介虫”就会出来毁坏水稻。据东汉郑玄的注释,“介虫”就是螃蟹。《国语》曾记载了一次越王勾践与宰相范蠡的对话,其中提到,今吴国稻蟹不遗种。就是说,吴国稻田里发生了蟹灾,吃得稻田连春播的种子都留不下,可见螃蟹为祸禾稻之甚。唐朝诗人唐彦谦的《蟹》诗里就有这样的描述:“湖田十月清霜堕,晚稻初香蟹如虎。”
    怎么办呢?好办!一个字:吃。据传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夏禹时的巴解。夏禹治水时,命巴解督工。每每秋粮收获在望,就有八足双螯的水虫“袭禾伤人”。巴解设谋除害,筑城挖濠,并灌以沸水。水虫再来时,“越濠而尽皆烫死”,尝后味道鲜美。后人为纪念巴解,就在“解”字下面加上“虫”,称之为“蟹”。于是“扳罾拖网取赛多,篾篓挑将水边货……充盘煮熟堆琳琅,橙膏酱渫调堪尝。一斗擘开红玉满,双螯突出琼酥香。岸头沽得泥封酒,细嚼频斟弗停手。”
    所以说吃蟹没有一点罪恶感。后来的文献中再没见过闹蟹灾的记载,可见在人们的口腹之欲下,蟹不成灾。其实在周朝,各地诸侯向周王进献特产,其中就有螃蟹,也就是说早在周朝,人们就已经有食蟹风俗。之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禾稻闹蟹灾,有人考证说是当时风俗人们吃海蟹,不吃淡水蟹。这话有点不大教人信服,我倒宁愿相信当时连年争战,人口稀少,吃不了那么多螃蟹,所以才会泛滥成灾。想必那时人们对于螃蟹也不大感兴趣,毕竟是唆之有味,食之无肉。先民生产力低下,肚皮尚且填不饱,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喝着小酒赏桂花、讲风雅,所以吃蟹也就是可有可无的事了。
    若讲风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士人生活是真的风雅。一个个宽袍广袖,服五石散,弹琴谈玄。既无衣食艰难,又有门阀底蕴撑气,饮酒吃蟹就成了一大赏心乐事。《晋中兴书》载一个叫做毕卓的人,生性放达,常谓人曰:“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凡是诗人,都爱食蟹,大抵这东西美味,又要佐酒而食,有酒方有诗,蟹亦助兴来。李白写诗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韩驹也写道:“故人书札访林泉,郭索相随到酒边。来擘团脐先一笑,二螯能覆两觥船。”苏东坡是个食神,吃蟹也少不了他的份:“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指蟹)。”以诗换蟹,比以画换粮就风雅多矣。晚明的李贽对蟹十分有研究,说:“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清初戏剧家李渔也觉得“南方之蟹,合山珍海错而较之,当居第一,不独冠乎水族,甲于介虫而已也。”把螃蟹推于山珍海味之首,地位高过燕窝鱼翅。
    吃蟹宜水边,花下,对月,饮酒,兴起可以作诗。一家人团团围坐或者三五好友共同剥蟹而食,当然也是好的,不过就是闻不到花香,赏不成月色,因为心有些乱了,好比春天飞起些空蒙柳絮,自家的心境就有些看不真切。不过这些都不妨事,静有静的好处,闹有闹的好处。最重要的是,当时吃过一次,过后却忆一世。

关注平度网官方微信号【pingduwang】-生活、娱乐、交友、打折、商家、活动-平度人的必备利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广告服务|帮助|网站导航|平度论坛 ( 鲁ICP备11032825号-1 公安:37028302000290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1:36 , Processed in 0.05229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