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的“出行俑”陪葬坑为山东半岛首次发现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文博专家们用“吃喝玩乐、应有尽有”来形容汉代的陶俑,它们包罗万象,真实反映出汉代人的社会生活。日前,一支汉代彩绘陶俑“仪仗队”在平度古岘镇八里庄村出土,周身的彩绘依然清晰可辨;它所在的陪葬坑,初步确定为汉代中期墓葬所有。一处拥有彩绘“出行俑”的独立的陪葬坑,在山东半岛首次发现,让人们得以一窥两千年前生活在青岛地区汉代官绅的生活。 省内第三处汉代彩绘陶俑出土地 记者26日抵达位于平度古岘镇八里庄村东北的岭地时已近中午,而位于海拔近百米的岭地上的“小光顶”墓地依然是寒风瑟瑟。由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与平度市博物馆联合组成的挖掘小组在考古现场支起简易的围挡,聊避风寒。 2018年6月,为配合潍莱高铁工程建设,平度八里庄小光顶墓地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启动。现场能够清晰地看到明显的封土,以蓝色的围挡为标识,正位于坡顶的风口处。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玉海介绍说,北侧最大一座封土,现存高度约3米,直径约35米,封土为黄褐色粘土夯筑,可见明显夯层;封土北侧还发现了堆积的瓦片和夯土的墙基。 封土下的陪葬坑是目前发掘中最重要的发现,它并不是主墓穴的一部分,而是独立位于主墓的南侧,与之相距咫尺。长4.6米,宽2.4米,深1.9至2.2米的整齐坑穴,给考古人员出了道考题:通常的汉代陪葬坑不都是狭长的存在吗?林玉海推断,这很可能是因为坑穴在挖掘之初并不是作为陪葬坑使用,后来才又改作此用途的缘故。 ■陪葬坑里的彩绘陶俑出行仪仗。 陪葬坑内的彩绘陶器,共计23件人俑,其中包括6件骑马俑;14件马俑;4件带盖陶鼎,3件陶罍,2件陶罐,2件陶壶。林玉海告诉记者,继章丘的危山汉墓和青州的香山汉墓之后,这是山东省内第三处汉代彩绘陶俑的出土地。 陶俑马首所向——东南即墨故城 开启陪葬坑中平铺的条条木板,坑底的马俑与人俑初露真容。现场考古人员的描述如下:陶俑大者高约40厘米,面部表情清晰,发型、服饰及彩绘的衣服细节清晰可见,陶马长约60厘米,高30多厘米,体型健硕,成排陈列,均施彩绘以摹马身细节,部分马俑上有骑马俑或身旁有牵马俑。 墓主人是何许人?由于主墓穴已被盗,缺乏文字信息和关于陶俑的进一步研究,目前只能初步判断,这批陶俑是一组侍俑和车马出行俑,为墓主人陪葬所用,用以体现主人生前车马出行的威仪。据此,亦可推测墓主人的身份为汉代胶东国官吏,且等级较高。 而这支陶俑仪仗还有一个细节也被考古人员捕捉到,就是所有的马首都指向东南的方向。他们推测,这是因为此墓葬的东南方向正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即墨故城所在,它是西汉胶东国的国都,是2000多年前古代胶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史记》所载“齐有即墨、瑯琊之饶”,《齐乘》中亦有记述“田单火牛城也;故汉胶东国领八县理此,俗曰:朱毛城。”皆可证其彼时之声威。 林玉海认为,此次车马出行俑陪葬坑的发现,是胶东半岛首次,对研究古代胶州国的历史,以及青岛市汉代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陶俑的色彩或将原貌重现 即便是一次应急性质的抢救性挖掘,考古团队也一直秉承着慢工出细活儿的原则,这也是林玉海最为骄傲的一点,考古团队里的青年没有现在年轻人身上普遍的那种浮躁。 团队的青年骨干彭峪向记者描述最初清理到彩绘马俑的情景:“刚开始清理的时候,未预料到陶俑上彩绘会保存得这么好,所以用竹签剔土的时候,直接剔到陶俑表面。”26日在亲眼见到仍然掩在两三厘米泥土下的陶俑,以及只能或蹲或立的狭窄的工作面之后,就能体会用竹签剔土是怎样一种度日如年的感受。 为将陶俑上保存得还不错的彩绘保留下来,考古团队的年轻人立即停止了清理,他们请来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的专家兰德省研究员和容波研究员,现场采取了保护性的清理方式,即“清理时不完全剥离泥土,使陶俑表面仍附着2至3厘米的泥土,以保护陶俑表面的彩绘。将文物安全提取到博物馆实验室内以后,保证安全温度和湿度的情况下,再进行室内清理和彩绘保护、加固等文物保护工作。” 目前清理提取工作尚在进行,26日下午,抵达挖掘现场的第一天,有“兵马俑医生”之称的兰德省研究员就与考古人员赶往市区,购置进行彩绘保护所需的药剂。本周末,挖掘工作就将进行收尾和验收,后期的文物保护修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也将与来自陕西的专家们共同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