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294|回复: 0

我得了4个省二,却后悔参加竞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5 11: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东淘宝拼多多内部优惠券-企商宝
遗憾的是,每个人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去走,在竞赛还是不竞赛之间,只能选一条。于是到底怎么选成了个大问题,来听一下学长tan270的说法。

小编乱入

\

模仿《三体》的经典句式来说的话,就是:
不要盲目搞竞赛!
不要盲目搞竞赛!
不要盲目搞竞赛!

我参与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科学科竞赛,并且都拿到了省级二等奖,所求即所得,所以无憾。
但由于各种不理智的因素,导致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经历和金钱,投入远远大于产出,所以有悔。
竞赛是我高中时期走过的最冤的一条弯路,写下我的经历,并不是为了劝退,而只希望能对后来人有所警示。

1 竞赛路的起始
竞赛梦始于高一,那时的我鸡血满满,看了很多竞赛大神的帖子、采访,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却有意无意忽视了那些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付出。
我身处竞赛弱省的竞赛弱校,学校有心弥补在竞赛方面的不足,老师也一直鼓励我们搞竞赛,对竞赛情况了解不足的我一时热血上头,便选择了数竞。
但其实,在我校发展竞赛伊始,很多资源是跟不上的。
我上的“竞赛班”,并不能称作真正的竞赛,我们一星期只上一到两次课,且难度充其量只能与一试接轨,而且负责的老师也并非专业教练,她在教我们的同时也需要投入大量业余时间研究竞赛。
平心而论,我们老师已经付出了许多,但经验与战略的缺失,使得我们的竞赛学习极其混乱。老师上课内容没有连贯性,学校也没有明确的培养方案,我们可谓在弯路上吃尽苦头。
事实上,我们根本没有真正学到什么东西,甚至可以说浪费了很多时间。
而另一方面,我们学校还开设了化竞、物竞的课程,教学情况与数竞差不多,甚至还不如数竞。出于好奇,我也选择了报名。
第一节化竞课就给我们上选三,给零基础的我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我开始就没听懂结构,后来又没听懂有机,直到上到化学反应原理才勉强听懂,终于找回一点信心与热情。
我有意在高二拿下一个化学省二,却因种种原因没能参加17年的国初。我的计划被打乱,本以为迫在眉睫的日期延后了一年,在高考的压力之下,我也暂时放下了化竞。
而我的物竞之路则更短暂一点,高一上学期听了一个学期的课,现在已经想不起学的内容了,加上我本身的物理成绩一般,兴趣也平平,也及时退出了。
学校的竞赛培养更偏向“放养”,跟竞赛强校的运作方法不可同日而语。强校里单独分出攻读竞赛的班级我们没有,强校里的金牌竞赛教练我们也没有,甚至一些学校在高一高二时搞竞赛,高三再准备高考的策略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2 竞赛路的纠结
老师一直强调着竞赛对于高中升学有多么重要,竞赛奖项是进入名校的“敲门砖”,迫切希望我们重视竞赛。一方面,我的确在老师的劝说下做过许多不切实际的梦,幻想过走上“人生巅峰”,而另一方面,在学习竞赛的过程中,我深感自身能力的匮乏,又囿于高考的压力而产生放弃念头。
应该说,弱校学生进行竞赛的难度系数比强校学生大许多个数量级,因为我们既要保持优秀的课内成绩以至于不会被重点班淘汰,又要挤出时间留给竞赛的学习。
高一的时候我还能自我安慰一切都会好的,高二的时候直面高考的压力是真的没办法傻傻地再投入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了。
我既没有强校学生们整日刷竞赛题的魄力,又没有不顾一切拼竞赛奖项的勇气。支撑我学下来的,不过是“已经投入了这么多时间,退出太亏了”的念头。这样的错误观念实际上使我的高二生涯充满痛苦。
我时常会想,如果当时及时止损,或许我能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但我没有,我迟迟不敢跟老师提退出,在竞赛课上也无法做到专心听讲,只能麻木地记笔记,根本学不进心里。
更可怕的是,当时学的平面几何根本不是我的长项,我也对其不感兴趣,我浑浑噩噩的,想不清楚我陷入如今的境地到底是为了什么。
寒假期间在老师的推荐下听了竞赛的刷题网课,我听得很艰难,唯一清晰点的是平几和组合,前者是因为耳濡目染这么久,对定理有点印象,后者则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对此感兴趣。

高二下学期的时候冷静了许多,可能是因为高考临近吧,不再把精力分到纠结上。跟老师谈了很多次,也仔细看过很多学校的自招政策和初审情况,最终决定,其他科目的省二尽量拿,数学保二冲一。
我认为凭借老师教的我不能拿下多少分,索性买了组合的网课,连带着一试的网课一起学习。我那时候奇迹般地又打起鸡血来了。
刚开始我确实是认真听的,也明白这真的就是最后一次机会了,初接触感觉也不差,信心也慢慢地恢复了。但是后来渐渐深入又接触不良了,不得不接受自己的竞赛天资有限的现实。

很快地,又一年高考过去,我们成为准高三,压力也渐渐大起来。
我心知拿省一没什么可能了,就将数学的目标也定为了省二,以后打算报综合评价而非自主招生。我也跟老师提了退出,甚至当时我还说了一句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有道理的话——“能接受我拿省二报自招的学校,我裸分也能上,何必多此一举?”

老师当然觉得可惜,也提起了我投入的时间,她依旧希望我能拿省一,也希望我能借此踏入更高的平台,还邀请我在暑假参与外出集训。出于对省内竞赛强度的错误预估,我以为拿省二很难,最终接受了她的提议。
当时报的是一家很有名的培训机构,教授水平十分不错,但同场的其他学校的同学水平甩我们几条街,甚至教授提起以前见过的学生,评价道:“小学生都知道梅内劳斯定理。”这句话一度成为我校数竞党自嘲的口头禅。
但机构在助教和晚测的安排却不尽如人意,令我们大呼倒霉。
细究起来,我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竞赛集训,竟如此的荒诞与不值。
高二的那段时间里,首鼠两端的态度使我既做不到壮士断腕,亦做不到孤注一掷,应了那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3 竞赛路的结局
18年5月,生物联赛举办,我刚好在此前的省内预选赛中过线,得以参加联赛。不过我对生物联赛一窍不通,目的只是混一个奖,连真题都懒得做。
第二天上场,看到长长的阅读材料,我依靠推断和蒙题写了许多题。写到后面的遗传题时惊喜地发现都是高中难度,那十几题都算送分题,便都拿下来了。
六月公布成绩,仅仅凭借我的高中生物知识和阅读推断能力,我竟拿了省二,目标初步达成。
接下来就是化竞国初,考前我也只看过一点真题。
真坐在考场里时发现题目还是看得懂一些的,至少有几道题是要求按照信息写化学方程式,难度甚至不如高考。我写完方程式后按印象在后面的题目里写了写,等到提示可以离开考场我就提前撤了。
估分时我好像是二十出头,也没有太在意了,结果后来我又得了省二,于是目标再次达成。
化竞后就是对我一直影响颇大的数竞,到这一步我也释然了,无论结果如何,从此数竞不会再日日困扰着我了。
一试的手感一般,二试则更不妙,想在组合题上写一些套话拿分。但可笑的是,我连组合题是哪题都看不出来,只好在一个多小时里死盯平几,遗憾的是,我平几也不会写。
又是一次提前交卷出场,我的同学们也在之后陆续出考场,而我的后桌也参与过暑假的集训,硬生生磨到结束才出来,问他为什么,他自嘲一笑:“我不能接受我搞了竞赛这么久一道题也写不出来。”
大家被他的话逗笑,又觉得有点惨淡。曾经画过的再大的饼都不过竹篮打水一场空,梦醒得终究有些晚了。
数竞过后半个月,我已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期间还参与了物竞的省内预选赛,考的时候没想到能过,但确实在后来通知我已通过预选赛,可以参加物理竞赛了。
我们省的物竞政策可能比较特殊,只要过了预选赛再去省会考试就有省二保底,我当场就决定参加了,毕竟奖多不压身。
考前带队老师曾建议我们看一点物竞知识,她开玩笑说:“万一进笔试了呢?”后来笔试结束当天我们就上了回去的高铁,途中她又说:“万一我们有人过了笔试岂不是要再回去?”
听了她的话,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扭头小声跟同学说:“我的省二已经算到手了,这就够了。倘若我从来没有在物竞上下过功夫,仅凭借临急抱佛脚就能过,那真正努力的人的勤奋岂不是没有意义了吗?”
其实我早该想明白了,世上没有轻轻松松躺赢的道理,我从未有一天专精于竞赛一途,那么就应该有自知之明,不该一边首鼠两端地混着,一边奢求能得到什么好处。
我不愿意将自己称为竞赛的失败者,因为我从未有一天觉得我在学竞赛,我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参与感和热爱,更别提付出与汗水,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竞赛消极分子,当初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如今的后悔便只能自己咽下。
当然,后来数竞省一线出来的时候真的很打脸,竟然仅需80分出头,还有人仅靠一试的分数拿了省一。我有时候也会偷偷想,如果我再努力一点,再乐观一点,或许省一就是我的了,但也止步于幻想中了。

4 总结
我拿了四个省二,最开始抱着能通过一些要求不严的高校的初审的希望,但19年自招政策收紧,我参与自招的计划便胎死腹中。幸好我另一条路是清北的综合评价,最后还是通过初审了。
但最后我高考失利,清华领军计划差一分进复试,北大博雅计划也只降五分,所以也很遗憾地没有进入清北。
至于我身边的省一的同学们,上届两位学长都没有参加自招,而这一届的两位都报名了不同的985高校,初审通过,只是最后都没有拿到降分,最后也都没能上他们所报的高校。
我为他们感到可惜,因为从功利角度讲,付出许多换来的省一并没有为他们的升学提供什么帮助,甚至一定程度上还拖了后腿。
但从更高更远的角度讲,就像那位得了化竞省一最后报读计算机的学长说的那样,他不后悔,并且仍将化学当做爱好。而另一位数竞省一的学长则笑言数分学得很舒服。
也许这就够了吧,他们认为值得,那就值得。至于升学,自招,那些都可以放到一边吧。心智与思想上的提升,或许是我没法切身体会的吧。
当前竞赛与自招相挂钩,很多人喜欢将竞赛称作一条升学的“捷径”,鼓吹竞赛能提供多大的优势,但事实上,即便是对于尖子生来说,也只有一小部分人能真正称霸竞赛,将奖项优势用在刀刃上。
我很敬佩,也很羡慕那些竞赛大佬们,拿省一、进国决、甚至为国出征,然后高校或降分录取,或直接保送,往后他们也能在热爱的领域继续深造,继续发光发热。
但我们绝大多数人,也不过是芸芸众生的一员,真的就应该因为竞赛在升学中有用而跟风学竞赛吗?
回首2010年,那时竞赛省一仍可在高考中加分;而在2016年,南京大学的初审要求也不过是双省二;到了2019年,政策收紧,多数具备自招资格的高校都硬性规定省一了,且最高降分不过20分。
竞赛红利的时代早已过去,竞赛还是“捷径” 吗?
又或许其实竞赛红利的时代从未存在过,从前便需要诸多投入,往后只会需要更多。竞赛的目的从来都是选拔真正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而非为普通学生提供什么“捷径”。
盲目学习竞赛,不仅不能走上“人生巅峰”,还可能成为陪跑,或被割的韭菜罢了。
我正是一个失败案例。

5 最后的几个问题
最后的最后,我还是想结合我的经历,写一写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

(1)是否热爱并且擅长所选学科?
以我为例,作为一个高考成绩还算可以的理科生,理数与理综都是拉分项。
你要问我擅长这些学科吗,那当然是擅长的,毕竟分数摆在那里,但真的擅长到可以游刃有余地学习竞赛吗,那又不见得,毕竟我在竞赛过程中感到十分的吃力。
所以,课内学习内容与竞赛真的关系不大,切勿因为一时头脑发热而觉得自己擅长哪一学科。
而使用竞赛奖项参加自招,不可避免地,专业选择会受限,这就需要你仔细想想,是否真的愿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投身于此学科,从事相关职业呢?

(2)所处环境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源?
如果所在学校是竞赛名校,高考成绩又十分优异,那么,参加竞赛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学校资源的倾斜,让你的吃力程度减少许多。竞赛结束后也可以在学校的辅导下有效提高课内成绩,甚至学校还能为应对自招考试对学生进行培训,升学之路有所保障。
相反,如果学校不够强大,那么参与竞赛的难度将会成倍增长。
而另一方面,竞赛需要购买大量专业书籍,也需要频繁外出培训,家庭是否能承担起其中的费用,同样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

(3)竞赛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是为了参加自招,那目标至少是省一及以上,投入巨大是定了的。
但如果目标只是省二省三,像我后来那样只是为了在综合评价的初审中使用,或者干脆就是拿个头衔就为好看的,则需要结合省内竞争强度看。
强省的省一线有时候比弱省的省队线都高,那么相对应地,在强省拿省二需要具备一定的竞赛知识,甚至很多人是竞争省一失败,不幸拿了省二的。
而在弱省,依我的估算,只需要有冲击985实力,甚至更低的水平,就可以拿到省二,根本不需要专门学习竞赛。或许也因为这个原因,省二含金量下跌,导致自招要求收紧吧。

(4)课内成绩是否过硬?
我曾对老师说:“能接受我拿省二报自招的学校,我裸分也能上,何必多此一举?”如果是如我一样仅凭裸分985稳了的,而上述三个问题又都是否的,搞竞赛又何必呢?
如果真的走竞赛这条路,则要确保课内成绩不下降,至少最后综合来看要比开始时高,如此才,有竞争优势。
现在不再是降60分乃至降一本录取扎堆的时候了,自找的新形势对考生的高考成绩有了更高的要求。

(5)是否有能力通过自招考试并拿到降分?
如果是数竞党或物竞党的可能还好些,化竞党与生竞党则比较不利,因为在大多数高校的自招中,数学与物理都是必考,且难度都不低。我当时判定自己不适合搞竞赛,未尝没有出于觉得自己过不了物理这一关的考虑。
那时候我甚至悲观地觉得,就算拿了省一,也有很多事情是改变不了的,现下细想,我那时候倒也不是盲目悲观了。

(6)心态是否承受得了?
自己埋首在竞赛题海中的时候,同届的许多同学则一点一点地在排名上超过你,而你的成绩则一点一点下落。可以说,成绩上的牺牲是难以避免的,但一时的落后并不能影响什么。你要足够自信,相信自己能在竞赛结束后追赶回来,能最终考上目标大学。
而竞赛的难度也十分打击人,经常让人怀疑自己付出这么多到底有没有实质性突破,如我一般,不敢退出又不敢一股脑投入的做法最为不利。要么一条路走到黑,要么及时止损。
竞赛是赌博吗?是的,因为成功和失败的落差很大。
竞赛不是赌博吗?那又确实不是,赌博靠天,竞赛靠人。倘若选择了竞赛,那就不遗余力地走下去吧。

关注平度网官方微信号【pingduwang】-生活、娱乐、交友、打折、商家、活动-平度人的必备利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广告服务|帮助|网站导航|平度论坛 ( 鲁ICP备11032825号-1 公安:37028302000290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10:57 , Processed in 0.05845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