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饱饭足之余我们开车向此次洛阳游记的重头戏-----龙门石窟挺近,因为我们经常唠叨这次旅游,当回家之后表舅问起鸿博:“你去哪里了?”他会说:“坐托马斯大火车看牡丹花、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郊南部,我们走在主干道看到刚才在火车站完全不同的景象,绿树葱茏,应该是多年的法国梧桐,这种景观树木在我们家乡的主干道上也植有很多,但是看到街灯是牡丹花型,出租车也贴有牡丹标志以及各大广告牌中的醒目牡丹,无时不在提醒我们现在行走在牡丹之乡---洛阳城。
在去龙门石窟的路上,各地的旅游车随处可见,山西快客、山东快客、广东等等,一行行一排排,稍微一慢就会被别人抢道,其实这仅仅是演习,到了景区那才算是打响真正的战斗。
在进景点之前有个很长的商业步行道,各个商家卖着不同的小吃、花生糖和遮阳帽,我们无意恋战,几个人错开零零散散地走着,再入景区之前我妈和我姨妈总算把保暖秋衣秋裤给脱掉,换上凉快的夏装,此时鸿博已经干掉一瓶酥梨汁。
在排队等候买票的时候,鸿博走在外面的草坪上对着洒水机充满兴趣,其他旅行团的小朋友挥舞着队旗他就跟在后面跑,看到几个大哥哥大姐姐就缠着要和他一起玩,后来人家惹不起还躲不起?大朋友们就嬉闹着跑开了,姨妈看我跑的拽不住鸿博就过来帮忙,我们看着他们跑到远处,鸿博在草坪上又撒了一大泡尿。
这时朋友也拿着门票出来了,光买票排队就接近半个小时,有多少游客呢?现在是120元通票,有老年证者半价,包括龙门石窟还有香山寺和白居易故园。
很多游人冲着龙门石窟的石刻去了,留念。我们继续前行是两个直立在天地间的联合拱门,上面写着“龙门”,鲤鱼跃龙门是在如此险要的峻峰山头,而“龙门点额”的成语比喻考试落地。眼前是两座山头在对峙,东侧是香山,西侧就是刚才所说的“鲤鱼跃龙门”的龙门山,中间流淌着混沌的伊河水,此险要处称之为“伊阙”,自隋炀帝迁都洛阳之后,他所见的皇宫正门正对着伊阙,人们就称之此处“龙门”。但是我一直在纳闷:是因为龙门山在此,隋炀帝才建都正门对着此地?还是因为隋炀帝的皇宫正门对着此山,所以才叫做“龙门山”?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千古疑问在上个月已经被斯里兰卡的可怜母鸡证实了是先有鸡后有蛋,真希望这个龙门山的称呼来历之渊源也能向隋炀帝求证一下就好了。
进了龙门,西墙壁上攀援着绿色植被,还有龙门石窟的“环境方针”,我煞是好奇地朗读一遍,难道是按照相关规定5A级景区要悬挂“环境方针”?
再向前走就开始拥挤,山石在脚下,鸿博在肩头,关键问题是好不容易挤出方寸天地时刚想看看大佛的尊荣时,就被鸿博的哭声给镇住,他踢蹬着小腿,哭喊着:“妈妈,走走,回家,回家,佛,可怕,回家!”我们见此情景,也就只能随着人流上山下台阶,之见眼前人头攒动,身后也是密密麻麻,神龙不见首也不见尾。
好不容易走到一个木头长亭处,五个人总算歇了口气,很多游人体力不支就直接乘坐画舫回龙门入口处,这样的话,剩下的东山大佛、香山寺和白居易故园就没法看,浪费也是不得已。
在此,借着从百度搜索来的龙门石窟详细解说,来弥补我们走马观花的遗憾吧。
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为: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的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的伊阙峡谷,东侧的香山和西侧的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缓缓穿流而过,色泽混沌,古称“伊阙”。自从隋炀帝迁都至洛阳后,将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习惯的称为龙门。
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此处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营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 ¥¥ ¥ [/ur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