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8|回复: 0

[教育科学] 胶东(平度)春节民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6 22: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东淘宝拼多多内部优惠券-企商宝
农历年为民间最隆重的节日。节前择日扫舍。除夕上午,家家门贴春联,喜迎佳节。下午,各家挂“祖影”,设香案烛台,摆好年供。傍晚,男子去祖茔“招请”,长者在家中焚香烧纸,迎祖先过年。入夜,全家共享美酒佳肴,“团坐守岁”。半夜后,点燃香烛,鸣放鞭炮,吃饺子,庆春节,俗曰“接年”或“过年”。初一早晨,老少衣着更新,举行年拜,长辈分压岁钱。初三凌晨再次烧香纸,放鞭炮送祖先回归,称“送神”。初三开始,走亲拜友,互相祝贺。建国后,旧风俗逐渐废除,兴起为烈军属、离退休老干部、“五保户”祝贺佳节的新风。
赶年集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平度也不例外。进入腊月,年的气氛就开始浓郁起来了。家家户户缝制新衣、磨面碾米。排演村戏或排练秧歌的村,开始组织演员排练。腊月十二、三以后,村里杀猪宰羊,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
平度的大集自古是五天一个集,集市大小不一,平均十里半径就有一个大集,几乎每一天周边都有集可赶。平度人赶年集主要是准备过年的年货,所有忙年之用,去旧换新,都要在年集上陆续备齐。买糖果和大枣,留待过小年祭灶神时用。买鱼、割肉等,准备过大年的食用。买新帽、新鞋、新袜子,割布做衣裳等,为了过大年的穿戴。买酒壶、茶壶、茶碗、水舀子、盆、菜冲板子、笤帚、香胰子、胭脂、雪花膏、镜子等,留作明年的居家日用品。请财神、买门对子、买鞭炮等,准备过年即用,年集一直赶到腊月二十九。腊月二十九,不论是不是集日,都开集,但只是个“半半集”。因为马上就要过年了,如果是“小尽”过年,二十九就等于三十,是夜已是除夕夜了,所以二十九日的半个集也叫“跑集”,人们都急溜溜地,跑上一趟,需要补充购买的买一买。
有些东西平日里不怎么好卖,到了赶年集时,往往只因为它有个吉利的名字,价钱便飙升了起来。比如豆腐,再贵也要买,因为豆腐的谐音押着一个“福”字,吃了有福;比如白菜,谐音“百财”,除夕的饺子馅非它莫属,也是必须买的;比如鲞鱼,再贵也要买,谐音“想余”,寓意来年日子富足。还有年糕,因为同押着一个“高”字,日子、前途“步步高”。
除尘 也叫“扫尘”,把陈旧的晦气打扫干净。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除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除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疏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
年前打春(立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再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祭灶 俗称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也称辞灶,旧俗是送“灶王爷”上天。灶王,也称灶君、灶神,是传说中的厨房守护神。他掌管一家祸福,并将这家一年来所作的好事坏事上报天廷玉皇大帝。是日傍晚,把“灶马”(附有年历的灶神像)上部印有“灶王骑马”图案的“白头儿”剪下,把主体部分的灶神像贴在灶后,特意供奉麦芽糖,给灶王爷嘴上抹蜜,希望“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家有丑事,麦芽糖粘,正好黏住他的嘴,让他少说话。然后,把“灶王骑马”的“白头儿”,连同烧纸一起焚化,送灶王爷上天,是谓“辞灶”或“祭灶”。除夕之夜,再将“灶王爷”迎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此俗渐消,但小年仍为民间改善生活的节日。
蒸饽饽 腊月二十七八,家家蒸年饽饽、蒸年糕、年包。饽饽有又大又圆的团圆饽饽,还有枣饽饽、桃子形饽饽,大多要点上红点。年糕多是用粘米面做成,取“年年高”之意。包子多是用白菜加猪肉、豆腐、粉条及调味品做馅的发面包子。
腊月最后一天,不管是三十还是二十九,俗语通称“大年三十”。早饭要用多样蔬菜做“隔年菜”,即多做一些来年接着吃,取“发隔年财”之意。早饭以后,送走垃圾,送走旧的烦恼;还要把水缸挑满水,因为不过初三是不能挑水的。
中午,在院内靠南墙的地方,用苇席搭起“天地棚”。供着写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位”的牌位。牌位下摆供桌、设香炉、放供品。在屋内大厅北墙上挂家谱,家谱下的供桌北边,摆放写着近祖姓名的牌位,叫请神主。大人在家请神主时,要事先打发孩子到先人的坟上送“吊纸”(特制的可以剪开的彩纸,缠在谷子秸上),相当于戏台上的“马鞭”,请祖爷祖奶回家过年。
人们虽然平时省吃俭用,但年三十中午这顿团圆饭却极其舍得花钱。做好一道菜,要先给供桌上一份。上供桌的菜,碗顶上要放几片菠菜叶,菜叶中间再放上一颗大枣。菜做全了,供桌也摆齐了。供桌的食品还要有年饽饽、水果、酒等,祭器有香炉、蜡烛、竹枝、柏叶等。
吃午饭前,给天地棚和供桌上年香,在门口放鞭炮,正式“请年”。午餐时,家长要亲自给各家庭成员斟酒沏茶、夹菜盛饭,全家气氛欢悦、互道祝福。
贴年画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张贴的画。“二十九,贴倒有”,在平度,腊月二十九前后,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卧室、窗旁、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贴上年画,图的是一种健康、喜庆、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
贴年画也有很多的规矩。人们都喜欢贴《五子登科》、《观音送子》、《吉庆有余》等,寓意家庭美好,人丁兴旺。新婚夫妇过年时,家里老人要送给小两口一张大胖小子的年画。富裕人家贴年画更加讲究,门神是贴在院门上的,根据门神的种类,又细分为贴在大门、二门、后门或闺房门上的。门神分文武两种,大门贴的是武门神,武门神多以秦琼与尉迟恭两位盛唐名将为原型。进入院子后,在外屋的门上贴的是文门神,文门神多为“天官赐福”。在屋子里面的门上,还会贴上一对门童,寓意为“多子多福”。其他神像有灶王神、天地神、仓房财神、车马神等,分别贴在锅灶、院墙、仓房和车马棚等处。客厅、窗旁、箱柜或盛粮食的升、斗上都贴。总之,过年时,富裕人家的屋里屋外,院内院外,各个角落都贴得花花绿绿,一片喜庆,既用以表达主人的心愿,又烘托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建国后,新年画冲击了木版年画,“文革”中,样板戏人物年画更是独家占有市场。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市面上的年画除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之外,还有国内外明星及祖国名山大川题材的照片,年画渐渐远离了传统氛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比年画贵重的挂历风靡平度,一时成为春节人们互送的礼品之一。
剪窗花 窗花的起源,一说是人们受了冬天窗上冰凌花的启发,一说是人们受了建筑上雕梁画栋的启示才开始贴窗花的。多数认为,避邪祈福是最初人们剪窗花、贴窗花的用意。
宋代以前的人习惯在立春那天贴窗花,以花报春到、以花迎春来。后来随着春节概念的逐步强化,人们不再机械地把迎春定在立春那天,而是改在了春节时贴窗花。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红花绽满窗,节日气氛、欢乐心情一下子就点燃起来了。
春节窗花既有共性的造型,又有因地而异的变化,可谓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平度常见的有:八方进财、财神临门、连年有余、春回大地、梅花报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农事耕收、渔船满载、戏剧人物、神话故事、花鸟虫鱼、十二生肖、古钱图案、艺术万字等。
心灵手巧的女人心中有图画,剪窗花时根本不用事先在纸上画样,拿起剪刀,叠起彩纸,麻麻利利就剪出来了。以前剪窗花多讲究成双成对,就是两张红纸叠在一起,剪子一路下来,能剪出两张一模一样的图案。不论是花鸟鱼蝶,一边一个,分贴在窗上,追求一种对称美。也有在窗中间贴一张大的,但图案比较复杂,主画四周往往要有衬托图案及汉字等。行家评论窗花,有“南雕北剪”一说,说南方的窗花图案细密,有的地方剪刀剪不了,要用刻刀镂空;北方的窗花简捷粗犷,只用剪子就行了。
贴春联 据记载,公元964年除夕,“后蜀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乃自题‘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联”。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在平度早年间,春联对于百姓来说,意义更为重大,除了驱恶避邪外,还能“避债”。早年老百姓借债是常有的事,按常规欠债人都尽最大能力在大年三十之前还清债务,而讨债人也是年前讨债,准确说就是大年三十贴春联之前可以讨债,而一旦人家贴上了春联,你就不能再开口要债了。于是有些家境贫困确实还不上债的人家,就盼着大年三十早早贴上春联,心里就踏实了,可以安安稳稳过年。
早年的春联可都是手书真迹。自家买了红纸,拿到私塾先生那里,求先生给写副春联。旧时的对子多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梅映红日,雪兆丰年”、“向阳门第春常在,富贵人家庆有余”等吉庆词语。在农村,写春联的先生那可是红人。不光听着好话,看着笑脸,烟酒点心等食用礼品也不少收。你“表现”好了,不光先生的字写得用心、漂亮,而且联句中尽是“富贵”、“安泰”之类佳词吉句。
如今,每近年关,集市上卖春联的摊铺映红了街面,各种尺寸、各种字体、各种词句的印刷春联铺天盖地,除了红纸黑字,还有红纸金字、银字的,美不胜收。由于是批量印刷,价钱自然也贵不了,于是人们过年时慢慢由“写春联”逐渐变成了“买春联”。
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处在辞旧迎新的接力点上,格外受到人们重视,从世代相传的守岁习俗上可见一斑。
守岁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史料记载:汉代宫廷“每至新岁前夜,夜漏未尽七刻时,朝廷公侯,文武百官都要朝贺天子。百官奏毕,饮宴作乐。”官方守岁这样隆重,民间也不例外,守岁习俗至少从汉代就开始了。西晋《风土志》里说:“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正式记录了民间的守岁情况。对守岁的起源,有这样几点说法:
驱赶怪兽说。传说一种叫“年”的恶兽,每到除夕夜就要出来食人,所以全家人都挤在一起壮胆子。有一年,年兽又窜到江南一个村子里,村人多被其吞食了。只有一对穿着红衣裳的新婚小两口儿安然无恙;另有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点燃干竹玩火,也平安无事。人们这才知道这兽怕红、怕光、怕响声。后来,人们虽然不再惧怕年兽了,但守岁的传统保留了下来。
祛除疾病说。古人发现瘟疫会随着季节转换而变化,并且认为人的清醒状态是健康的重要标志。除夕夜是四季轮回的一个交汇点,这一夜人是不能睡觉的,要为来年的健康开个好头。守岁时喝药材泡制的屠苏酒,即防病之意。苏辙在诗里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祈祖保佑说。《说文》里载:“年,谷熟也。”先人认为:人留灵魂,物留种子,只要是成熟的,逝去了也不叫死亡。“年”是成熟的象征,“年”就被引申成为万物之祖。守岁就是“守祖”,祈求祖先保佑。
等待发财说。传说很古的时候,天下多数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玉帝动了恻隐之心,在除夕夜打开天门向人间撒一些金银财宝。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守岁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注意事项”,忌讳吵架和说一切不吉利的字眼,甚至连平日里常说的话这时也得改一改:醋谐音“促”,有短促之嫌,直接叫醋为“忌讳”;饺子下锅破了,叫“挣了”。上半夜,一家人齐动手包饺子。以包成元宝形状为好,盼望招财进宝之意。其中有8个饺子内包有硬币,8个饺子里包有红枣或红糖,吃到有甜的,那是甜蜜,日子红火,吃到钱的,就预示着“发财”。一般是在半夜12点前煮饺子。饺子煮好了,先给天地棚和祖先供桌先盛上。供品水饺一般是3碗,每碗5个即可。然后全家人开始吃饺子,欢庆新一年的开始。午夜时,新春钟声敲响,爆竹声震响天宇,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高潮。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在除夕之夜大放爆竹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还要烧纸、磕头,这叫“迎神”,神有“财神”、“喜神”和“家神”,家神就是故去的先人。
古时除夕夜幕降临时,敞开街门守岁,把一根木棍放在门槛下,地上还要撒谷子秸。敞门是为了祖先和财神进门方便,横根棍子是挡着凶神恶煞进不来,谷子秸等于给祖上铺红毡。守岁时要请财神进门,保佑来年发财,并要祭祖,祭家谱及神主。
天亮后,同住在一个屋子里的一家人,孩子也要向长辈磕头问好,长辈给孩子压岁钱。现在不用磕头了,但问好还是保留的。至此,这个年节的守岁活动就结束了。
拜年 古时候是吃完了饺子之后,自家庭中开始,晚辈给长辈磕头。此时的晚辈与长辈俱已换了新衣,长辈端坐在椅子上,接受晚辈郑重其事地叩首。晚辈叩首前先向长辈道一声“父母亲大人”或“祖父母大人过年好!”“大人”则颔首微笑,俯身扶起晚辈,礼毕。对于三代以下孩子的磕头,长辈口应一声“好,好”,接着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递给他们。除夕夜家家都点着“长明灯”,通宵不熄,门总是虚掩着,此夜家门里的子侄便不断地前来给长辈磕头问好。这时,长辈家里早早摆好了炒花生、瓜子、糖果之类,晚辈磕完头之后,小坐,说些过年的话。小孩子接了压岁钱,便早早跑出去了。这样里外的磕头作揖,延续到初一。有时候老太太并不认识给她磕头的是谁家的娃,但只要是来磕头的,长辈就一定要或多或少的发点压岁钱。如果不遵从这一套,该去磕的头不去磕,便会被视为大逆不道,从而受到族人的唾弃;如果该发的压岁钱不舍得给,也会受到族人的讥讽。
拜完年后,初一、初二两天是团拜日,亲友之间,同辈之间,抱拳,互问过年好。同时,也是看戏的日子,野台子戏几乎村村都有。从初三开始走亲戚,晚辈又问长辈过年好,长辈又给压岁钱。初七初八,山会、庙会、秧歌、高跷、杂耍热闹非凡。此时村里村外,街道上巷子里大道上大集上,互致问候、抱拳作揖满目皆是,“过年好”之声不绝于耳,一派亲热和谐的气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跪拜磕头的习俗已消失,互拜问好的习俗犹存。
走亲戚 过去是等到送了年才能出门走亲戚,并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说法。现在是正月初二趁着年味正浓时,平度人就拉开了走亲戚的大幕,而且多是“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后”。
走亲戚不能不带礼物,礼品各个时期各有特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般是饽饽、包子、糕点、肉类、鸡蛋、烧酒等;八十年代末,是桃酥、罐头、白糖、柿饼、蛋糕、美酒、蜂蜜等;九十年代,除了酒以外,鱼肉、奶粉等也开始盛行;进入二十一世纪,多是水果、奶、茶、保健品等。
到了亲戚家,大人被亲戚请进屋坐,然后递烟、泡茶。小孩子获得的是糖果。所有的客人都要向亲戚家的长辈拜年问好,老人和晚辈们忙着回忆往事,展望未来,小孩子们得到了压岁钱和糖果,则欢快地和亲戚家的小孩子玩耍去了。
准备一顿丰盛的午餐,是亲戚家最忙碌的大事。在饭食上也有讲究,广泛流行于乡间的风俗是,迎客吃面条,送客吃饺子,对这一习俗的一般解释是:面条形似绳子,客来了绊住他的腿,希望他多住几天,表示留客的诚意;饺子形似元宝,客要远行,祝他出门发财。
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因地而异。
吃饭时,亲戚要请客人入上座。要先向老人斟酒,并请老人先开饮。
到了离开亲戚家的时候,亲戚往往不把客人带去的礼物都倒尽,而是从中拿出一两样,再把自己家的稀罕东西添上一两样,以示敬意,若是把客人的东西全留下,让人空着手回则显得有些小气,这都是老规矩,现如今生活好了,老规矩也不全保留,比如年轻人走亲戚基本上都把带去的酒和补品全送给了亲戚,以示孝敬。
鸡日 民间传统节日习俗,称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相传女娲在七日中每日造一种生物,初一造了鸡,初二造了狗,一直到初七造了人,故一年里最开始的几天,分别称为鸡日、犬日、羊日、豕日、牛日、马日和人日。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民间更将鸡视为吉祥物,开年第一天民间以红纸剪鸡作窗花,而且把这天定为“鸡日”。旧时,是日看天气阴晴占卜当年养鸡业是否兴旺。晴主育,阴主灾。此俗源于古人占卜信仰活动。汉·东方朔《吕书》曰:“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狗,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九日谷。其日晴,所生之物育,阴则灾。”故每逢鸡日,人们戒杀鸡,忌打骂,喂养也较平日精心丰厚,以求鸡群繁衍兴旺。
犬日 民间传统节日习俗,称农历正月初二为“犬日”。这天是女娲造狗的日子,也称“狗的生日”。人们不能在这一天里杀狗、吃狗肉。也以天气阴晴占卜当年养狗是否兴旺,如果当日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狗会养得很壮。参见鸡日。
羊日 民间传统节日习俗,称农历正月初三为“羊日”。这天是女娲造羊的日子,相传为羊的生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俗同鸡日。
豕日 民间传统节日习俗,称农历正月初四为“豕日”。这天是传说中女娲造猪的日子,因此也是猪的生日。人们习惯在这一天里不杀猪,如果当日天气好,则当年的猪会长得膘肥体壮。参见鸡日。
牛日 民间传统节日习俗,称农历正月初五为“牛日”。这天是女娲造牛的日子,相传为牛的生日。人们以是日天气阴晴,占卜当年养牛之兴衰,并格外精心饲养,喂牛多加精饲料。对牛不施鞭詈,禁宰杀。
马日 民间传统节日习俗,称农历正月初六为“马日”。这天是女娲造马的日子,相传为马的生日。俗同牛日。
人日 民间传统节日习俗,称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旧时,此日官府不处决犯人。
谷日 民间传统节日习俗,称农历正月初八为谷日,相传为“谷神”生日,俗称“谷生日”。民间认为,这一天天气好,则这一年谷物丰收,不好则是歉年。谷日节中所蕴涵的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仍值得继承。人食五谷,方能生存;谷因得日月星辰之精华而生,因此在“谷生日”这一天,诸星下界,要检查每个食谷人的作为。这一天也是天空星斗最全的日子,旧时,长辈多在夜晚教儿孙认星星。
豆日 民间传统节日习俗,称农历正月初八为谷日,相传为“谷神”生日。俗同谷日。
石头生日 民间传统节日习俗,称农历正月初十为“石头生日”,山区称“石头节”,旧时也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这一天,凡碾、磨、石臼等石器皆忌搬动,恐伤庄稼,亦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还有的地方流行抬石头神的习俗: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关注平度网官方微信号【pingduwang】-生活、娱乐、交友、打折、商家、活动-平度人的必备利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广告服务|帮助|网站导航|平度论坛 ( 鲁ICP备11032825号-1 公安:37028302000290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7 10:41 , Processed in 0.06449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