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到卢法文是在明村镇兰科村的村委大院内。瘦俏的身板、黝黑的脸庞、灼灼的目光,彰显出一身的干练;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掌和一身质朴的穿着,展现着农村党员干部特有的沉稳,让人几乎看不出他已经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
然而就是他,带领着兰科村的老百姓过沟迈坎,使一个后进村一跃成为发家致富的典型村,并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文明村庄、青岛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村和平度市党建示范村。
“党员是干什么的?党员就是带头为群众服务的!和平建设时期,党员首先应该带着老百姓闯条致富路!”
1973年,20岁的卢法文担任了村生产队的队长,此后的40多年里,他一直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担任着最基层的村官。
谈起这些年来的工作,卢法文感慨良多:“党员是干什么的?党员就是带头为群众服务的!和平建设时期,党员干部不需要再去流血牺牲,首先要做的,恐怕就是给老百姓闯条致富路了。”
2007年,刚担任兰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时,卢法文面对的是一个“底子薄”,欠债好几万元,人均收入只有千元左右的村庄。让全村人的“口袋”尽快鼓起来,成了卢法文的一桩心事。
早在多年前,卢法文就已经是中级农民技师,自己种植着大棚,经过多年的自学和外出取经,他终于摸索到了适合本村土壤和环境的种植模式,种植出的“天蜜脆梨”受到全国消费者喜爱。
技术是有了,却没有乡亲愿意建大棚!当时建一个棚要好几千,要老百姓两三年的收入,谁敢冒这个风险呢?卢法文顶着压力,冒着风险,首先做通几个党员的工作,在村里建起了大棚,并承诺将自家的大棚作为实验棚。2007年入秋一算账,每个棚的收入都超过了三四万,村里一下沸腾了。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第二年,全村呼啦啦上了好几十个大棚。
在卢法文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到现在全村共发展大棚170多个,630余亩,小拱棚400余亩,设施栽培总面积达到1036亩。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5600元,光一季西瓜全村就收入了600多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棚村”。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全村都富了,可卢法文却因为自己无时间管理大棚,老伴又因患有腿疼病不能自理,家庭收入在走下坡路。现在,卢法文只种植了一个大棚,而就是这一个大棚也是为村里引进新品种的试验棚。这些年,他用自己家的大棚以身试险,凡引进的果蔬新品种、新技术,先在自家和部分党员棚里进行试验成功后,再进行推广,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实惠让给村民。2013年,镇上对各村进行综合考核,卢法文因成绩突出获得1万块钱的奖励,回到村后,他分文未取,全部把钱缴入到村集体帐上,说是村集体经济薄弱,能为村里办点大事。
采访时问卢法文:“你这样做图什么?”卢法文回答:“党员干部就得有党员干部的样子,不能什么事光想着自己。我一家受点委屈没问题,只要全村老少爷们富裕了,认可咱是个称职的党员、干部,就觉得值了!”
【声音】 明村镇党委书记陈勇坦言:“在和平建设时期带领百姓致富,而又不问索取,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这也是在卢法文身上体现出来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责任感的‘三平’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