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继四川达州市环保部门官员抛出“熏腊肉致霾论”后,重庆市再次以环保执法的名义对“烟熏腊肉”开刀。媒体就此发表时评质疑,“传承了数百年的烟熏腊肉,竟要为当今日渐糟糕的空气质量负责”,并称“动辄拿厨房油烟、烟熏腊肉等群众生活中的问题来当致霾的‘替罪羊’,难免有避重就轻、敷衍塞责的嫌疑”。
看来,治理雾霾不光是禁止熏腊肉这么简单。关于雾霾成因,专家指出,我国大气污染日益呈现出复合污染的态势,即由煤烟型污染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其他污染叠加构成。环保志愿者使用专业仪器检测PM2.5,结果显示单个腊肉熏制点影响范围基本上不超过50米。“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主要原因不在最后一根稻草。同样,如果把产生雾霾归咎于“熏腊肉”,还真是委屈了几块腊肉。
按照法律法规,出于政府职责考虑,对于熏腊肉,环保等部门是必须要管的。但是全面来看,如果禁熏腊肉动作大,控制工业污染和尾气污染动作小,这是一种“选择性”作为或者“选择性”不作为,难免有避重就轻之嫌,容易招致群众不满,对政府公信力也造成损害。
所以,禁止熏腊肉类似问题看似事小,其实是在新形势下考验政府治理能力的一道大考题。首先,对雾霾成因的认识要有科学态度。只盯着熏腊肉,无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之而来的整治行动,短期有效,但治标不治本。其次,在正确认识雾霾成因的前提下,也不能对产生雾霾的行为“一禁了之”来解决问题。减少企业污染、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都难以靠简单的行政命令与手段,必得统筹考虑对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影响,找到最优解。即使是禁止熏腊肉、禁止放鞭炮,也要因时、因地区分不同情况,寻求不同利益诉求群体的最大公约数,使群众情绪得以有效疏导。再次,要有长远之计和釜底抽薪之策,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来推动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各级应加快转变意识,并积极采取行动。
"> [/img] ΤΤ Τ [/ur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