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L2 d6 c z* w& O$ m
清明节是缅怀作古之人的日子。今年的清明节,我蓦然忆起恩师王懋先生。
" j1 |& V9 W' u7 q7 o/ Y2 ]9 C2 {# M, {6 a1 V* c& I9 k
先生生于1926年,龙口人。17岁参加工作,从事书画教育。先在平度师范任教,离休后又于平度老年大学任教。85岁时走下讲坛,为平度的书画教育贡献了毕生精力,真正做到了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寸草去”。其先后从教68年,桃李芬芳,是着名的书画教育家。平度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的品行,他的业绩,数以万计的学生有口皆碑。
9 L6 r/ e g( u* c7 x
. Y4 k) ^. X% N 初识王老师,是在1960年,当时我考入平度师范,王老师在师范任教美术。第一印象是:留分头,戴眼镜,风度翩翩,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老师学识渊博,多才多艺,通古文,讲京语,善书画,谙音乐……真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老师当时给我班教美术。他的画技极为高超,记得他曾给艺体组的老师每人画一画像,挂于座位之旁,画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当时学校有两位美术老师,根据工作需要,局里要调走一位,他硬是被教导处的丛主任留在了师范。! I- G8 O3 Q+ i0 r- q
! L+ h$ A5 _/ r& o: ^1 p 老师书法出众,善书多种字体。记得有一次期中考试,是老师抄题考试。王老师分在我班监考。在黑板上抄题时,每场考试换一种字体,每种字体皆书写娴熟,秀丽可人,学生们无不为之折服,大开眼界。4 h1 b: U- e# o; m2 K6 {
6 y' d# W r6 x
老师擅长音乐。记得在1962年的新年师生联欢会上,王老师应邀到我班演出节目。他演奏了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调子悠扬,动人心扉,倾倒四座。老师还时常为各班学生导演节目,他的导演水平非凡。记得他给我班导演的小喜剧《吹鼓手招亲》,由陶美芝、陈爱华、刘秉善等同学演出后,轰动全校,师生好评如潮。后又多次应邀到城中剧院演出,社会观众赞誉鹊起。
2 [1 }1 p2 u* G+ y- N. ?; o6 V! {" x( v
老师的美术课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学生愿意接近他,美术也学的有趣,进步甚快。有不少学生经他培养,成为书画高手。如我班的泮惠九同学,毕业后成长为着名书画师。老师平易近人,喜欢与学生交往。我当时,因喜爱书画,时常与王老师交流,老师曾赠送我书法国画作品各一帧。书作为毛主席词《沁园春·雪》,舒同字体,丰肌劲骨,秀丽隽永;国画为《双燕剪柳》,柳丝依依,春燕翩翩,神韵飘逸。
( Q H5 h' t+ \3 X9 J" D6 w K6 @0 ]4 g
我毕业后,分配到乡下教学,虽与老师仍有往来,但交往毕竟是少多了。1999年,我退体后,来教师新村定居,老师也居教师新村,交往又频繁起来。我和老师都参加了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他任分会副会长,每次开会时,总是及时入会,会上每每发表建设性意见,对研究会的工作和会员们的进步多有裨益。) g: l$ l% v$ J
- H: |( I8 X! W
2012年以来,我筹备出版个人《书画散文集》,得到老师的真诚支持。其时,老师已患肺纤维化,他抱病为我谈指导意见,并挥毫题词,使我深受感动。翌年六月,书籍印出,我于当天晚上请示老师:“什么时候让老师过目?”他答复我:“马上送过来”。于是,我即刻带书过去。王老师坐在轮椅上,借着灯光,翻看着集子,脸上展现出惬意的微笑,并鼓励说:“很好,很好,要再接再厉……”
. K5 U: s$ a3 i' K/ O& `! O+ H5 _7 O4 E$ q; _ P" F
这一幕一幕,犹如发生在昨天,可是如今王老师已远去。老师虽去,恩泽长存。他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们这些学生的记忆中。(董道传) X# p/ L1 c: [$ T; D
6 V$ `+ p! n, ^" v-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