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佳节,家家团圆,可是对于下面这两位老人来说,以往的每一个中秋节,都会有种思念之情萦绕在心头,可是这个团圆节,两位从未相见的哥俩,相聚了,话说不完,泪不停的流,心里有着从未有过的踏实和激动!
73岁的张广辉和60岁的于增权,是一对从未见过面的表兄弟。他们一个出生在青岛,一个出生在台湾高雄,彼此寻觅多年,终于在有生之年,实现了向往许久的团圆梦。而说起上一辈的那些分分合合,两个老兄弟,忍不住的泪水纵横、百感交集。
两家人为了这一刻的相聚,都等待的太久了。70多年前,父亲瘫痪、母亲年迈,于家兄弟姐妹都是大姐于秀兰一手拉扯大的,小弟弟于兆修更是视长姐如母,姐弟俩感情十分深厚。1948年于兆修和妻儿被国民党军队带去了台湾,从此和家人骨肉分离。张广辉是于秀兰的儿子,于增权是于兆修的儿子,两个人素未平生,却骨肉相连。几天前,张广辉接到警方打来的电话时,还将信将疑,不敢相信失散了几十年的家人,居然再次重逢了?
其实这并不是两家人失散后的第一次重逢。1988年,于兆修曾经回大陆看过姐姐。那一次的相见,是几十年来姐弟俩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相见。
那次相聚之后,两家人因为搬家、地址改变,书信中断,台湾的于兆修和大陆的兄弟姐妹间失去了联系。之后两位老人相继过世,他们的遗愿都是希望能够找到彼此。之后,张广辉和儿子2次去台湾寻亲未果,而于增权退休后也两次回到大陆探访。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父亲曾经住过的地方已经盖起来高楼,2014年于增权去父亲的老家平度寻找线索,向平度公安寻求帮助,可仅凭父亲的名字,想要找到家人谈何容易。直到这次,于增权的妻子在老家具里,偶然间发现了一张泛黄的家书。
写信的日期是90年8月4日,张广辉说这是他已经过世的大舅的笔迹,警方正是凭着信上的地址,一路寻找到了张家人。这封信就像宝贝一样,被两家人读了一遍又一遍,小心翼翼地一遍遍打开又折起。而这一刻的相聚,也让于增权和张广辉毕生难忘。
在交谈中于增权老人说,小时候一到中秋、春节,父母就会望着远方流泪,当时作为孩子的自己特别不解,直到如今年迈,才明白了父亲当时念念不忘的嘱托,寄托的是浓浓的乡愁。这一次他们把小女儿也带了回来,要和故乡的家人好好过一个团团圆圆的中秋节。
为了让小辈儿们更了解家族的过去,于增权和张广辉决定带孩子们一起去看看之前家人住过的地方。于增权也特别兴奋,一早换上了红色的中式服装,胸前还绣着龙的传人四个字。他说自己走到哪都喜欢买中式服装,穿着这样的衣服让他更有归属感。
于增权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出过海、当过警察,为了家人忙忙碌碌一辈子,却一直没有归属感。直到退休,回到近60年没有回过的故土,找到了父辈日思夜想的家人,他才觉得找到了根。于家人二三十年代从平度搬来青岛,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多次辗转搬家,世事变迁,虽然父母讲述的故事依然历历在目,可那些父辈熟悉的记忆,却只能从一个个老路名中拼凑出来了。
两家人一路探访故地,一路合影留念,照片怎么拍也拍不够。担心表哥腿脚不便,于增权特意不让表哥上下楼梯,怕表弟一家玩不尽兴,张广辉固执的一定要再多去几个地方。一路上,60年没相见的老哥俩一直拉着彼此的手,谁都不愿放开。
和很多40年代末去台湾的人一样,于增权的父母最初以为很快就能回到大陆和家人团聚,可是没想到,这样的漂泊,一年又是一年,回家的愿望在心底扎了根。日复一日的思念,也伴着儿孙辈的成长,印入了泛黄的老照片。于增权的小女儿是个90后,在台湾,他们这一代人被叫做8年级生,虽说故乡的一切都很陌生,但从小听着爷爷的思乡故事长大,那份亲情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渗入了血液。
于增权一直念念不忘《弟子规》里的那句兄道友、弟道恭,也希望年轻的小女儿不忘中华传统精神,忠孝仁义礼智信,能在故乡找回台湾年轻人缺失的那份归属感。现在于增权还有一个心愿,想替父亲和故乡的家人们,好好过一个中秋节,也圆自己的一个团圆梦。
就像普通的大家庭过节一样,老人谈笑、儿女撒娇,兄弟姐妹其乐融融,张家大儿子教台湾表妹吃海鲜,于家小女儿拿行李也自然的找大表哥帮忙,两家人从最初的客气生疏,变得越来越亲切融洽。两家老人也相信,海峡隔不住亲情,距离阻不断思念,无论走的多远,孩子们一定都会常回家看看。
其实于增全这次回家,和我们其他省份的亲人过节回家团聚,没什么不同,情感都是一样的,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所以不管时间和环境如何变幻,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永远不会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