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79岁的退休教授冯汉才一直认为,退休后开展的根雕艺术是他人生里最精彩的一笔。冯汉才退休前的工作与根雕艺术毫不沾边,退休后自学根雕创作,行深山,进树林,刨土挖根。别人视之如柴火的朽木枯根,他却巧手“点木成金”。 近20年来,凭着永不放弃的劲头和顽强的毅力,冯汉才潜心完成根雕作品300多件,在全国性比赛上多次获奖,实现了湛江地区根雕艺术在全国性展览比赛中获奖零的突破,他的根艺书法更是堪称一绝。重阳节当天,记者来到冯汉才的家,老人高兴地与记者分享了他那精彩的根雕艺术生涯。 冯汉才创作的中英文字根雕作品《我爱中国》多次获奖。 结缘根雕,退休后重拾少年梦 1994年,从广东海洋大学退休后,冯汉才由很忙变得“清闲”。这让喜欢充实生活的他感到有点“不适应”。一次偶然的机会,冯汉才从一本杂志上看到有关根雕的报道。“根雕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的高雅艺术,是一次化腐朽为神奇的转变。这一下子吸引了我,让我决定重拾少年梦。”有了新目标,冯汉才的生活变充实了。他推开了根雕艺术这扇大门,并独自探索。 冯汉才一向对书画艺术很感兴趣,人生阅历丰富,尽管60岁才开始学根雕,但他并不觉得难。可随着在艺术上不断深入,冯汉才越发地觉得不容易。为了根雕,冯汉才将每个月的退休金都投了进去,还将家里搞得“脏乱不堪”,家里堆满了他四处挖回的宝贝树根。一开始,冯汉才的妻子对此很有意见。但妻子看到丈夫的根雕艺术作品越来越出色,身体状况越来越好,才逐渐转变态度。 乐在其中,常常“自找罪受” 宿舍楼下的空地是冯汉才的“加工厂”,他常在空地上给运回来的根材做初步的处理,衣服被弄得脏兮兮,也累得全身大汗。此外,根雕的花费颇大,冯汉才为此在吃穿上非常节省,不少人见状,劝说:“冯老师你生活安稳,何必有福不知享,反而找罪受呢?”然而,无论别人如何评价,冯汉才总是一笑置之。“每个人对幸福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从事根雕创作投入巨大,我确实是贫穷的,但我是精神上的富翁。” 退休近20年,冯汉才每天早上6点起床,运动几十分钟,便进入创作阶段,中午休息片刻,下午又一直进行创作,直到晚上。“根雕艺术创作工序复杂,既是体力活,也是脑力活。为了选材,我不仅跑遍了湛江地区,还到过云南、贵州和海南等地找根雕材料。为了保持树桩的完整,在挖树根的时候必须十分仔细,常常一蹲下来就是几个小时。而造型构思时,又需要长时间对这树根琢磨,联想,直至胸有成竹时才敢落刀,否则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冯汉才憨笑着说。 冯汉才的家就是他的“工作室”。打磨木根时,为了避免木屑乱飞,他便拿一大块塑料膜把自己和根材一同罩起来。他说:“这其实也没什么,唯一麻烦的是一天都得洗3次澡。”记者仔细看他的手,上面布满刀伤和老茧,皮肤粗得像老树皮。记者以为这很辛苦,但冯汉才笑呵呵地说:“不辛苦,自玩根雕以来,我身体健康,精神饱满,18年来从没住过院,也极少生病。我现在每周还能坚持玩两次乒乓球,而且灵活度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老年期盼,根雕作品展走得更远 4年前,冯汉才在南国热带花园作了一次个人根雕书画艺术展览,展出了60多件作品,短短的10天里,多达两万多人参观。“当中,既有白发老人,也有几岁的小朋友,还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能将自己的心血之作呈现在观众面前,让大家欣赏根雕之美,我很是欣慰。”冯汉才如是说。 由于名声在外,不少“根友”或商人慕名前来,开出高价要买走冯汉才的根雕作品,但均被他一一婉拒。“我玩根雕不是为了钱,每一件根雕有它的故事,卖了一件就少一件。”冯汉才指着一幅“寿”字根书作品说,10多年前,曾有人开价5万元要买走,这个价钱在当时可以买一套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了。时至今日,冯汉才的不少作品经过估价已价值几十万元,但他一件也舍不得卖。 如今,广东海洋大学为冯汉才提供一个100平方米的展览室。尽管仅能放下30多件根雕作品,但冯汉才很高兴了,他说:“只要有人来参观,我都开门接待,但我更希望能将这些作品放到大的展厅去,让更多人欣赏根雕的美。根雕艺术贵在发现,它源于自然,却又高于自然,它的美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和珍稀性。我有幸结缘这一种美,更渴望将这一种美分享给更多人。”冯汉才有一个心愿:盼望能将作品带到外国展览,同时,也渴望拥有一间特色展览馆,将他的珍藏作品展出,让更多人可以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