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2|回复: 0

[散文] 年节文化情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0 19: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东淘宝拼多多内部优惠券-企商宝
    民族学告诉我们,各种文化程度不同的民族,对于年节大都有隆重的表现。而文人是敏感的,对于一年末夜这个重要标志,不免有他的一番感慨,因而形成对“一年将尽夜”的长歌短咏。
    现代文人中,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他还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这介绍的是在我国南北各地春节期间极为普遍、流行的送灶习俗民情。
    丰子恺的散文《过年》、钟敬文的散文《岁尾年头随笔》都写了自己的故乡,从阴历十二月十五日,办年酒,做年糕,烧祭品猪、鸡、鱼、肉,祭年菩萨,拜祖宗,买年画、春联、春纸、神像,看戏法,接财神……这些过年中的繁华气象,年俗趣味,年味十足的年俗文化。这是文人的怀旧,也是他们对传统的认同,这种精神认同是他们的文化的根。
    今天看到民族年节文化的逐渐式微,传统“年味儿”越来越淡,着名作家冯骥才为此忧心忡忡,四处奔走,宣传不止,他曾在《津门谈年俗文化》中说,“年味是文化的丰美”,“如果文化消失了,民族也就没了”。他对祖国年节的这种情结,对传统文化的这种情怀,更加炽烈、更加深挚……而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大众来说,今天,我们的心中还保有和珍存着这样的对“年”、对“年味”的文化情怀吗?

关注平度网官方微信号【pingduwang】-生活、娱乐、交友、打折、商家、活动-平度人的必备利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广告服务|帮助|网站导航|平度论坛 ( 鲁ICP备11032825号-1 公安:37028302000290 )|网站地图

GMT+8, 2024-6-2 11:42 , Processed in 0.05135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