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书艺
在中国,鲁迅的名字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谈到鲁迅,很多人称他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或者说他是着名教育家、翻译家、批评家。但很少有人知道,鲁迅先生还是一位名副其实、造诣颇深的书法大家。六十年代初,我国现代文学家、着名书法家郭沫若先生在为《鲁迅诗稿》所作的序文中,对鲁迅先生书法有几句精辟的评语:“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一
一八八一年九月,鲁迅出生在素有“兰亭圣地”美称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近两千年来,山水绍兴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众多文化伟人。东晋的王羲之,宋明两代的陆游和徐渭都是中国的书法名士。清代以来,更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了赵之谦、任伯年、沈曾植、章太炎、钱玄同、蔡元培、马一浮等一大批书法家和国学家。鲁迅出生于绍兴的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里,从出生起就被熏陶于浓郁的古越文化氛围中。鲁迅的祖父周福清为晚清翰林,文化功底深厚,其书法秉承王右军,并掺宋人笔意,书风飘逸俊雅,气韵畅达。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为会稽秀才,写得一手馆阁体,其书结体严谨,工整圆润。鲁迅的叔祖周玉田为鲁迅的启蒙塾师,善书并且治学严谨。周玉田非常重视鲁迅书法的基本功训练,他让鲁迅从描红入手学习书法,通过描红揣摩汉字的结体,领悟书法的用笔要求和运笔技巧。鲁迅12岁入住“三味书屋”后,其严师寿镜吾更是越中宿儒,书法兼修颜柳两体且掺入苏黄米蔡等大家笔意,书风方正豁达,气势雄健。绍兴塔子桥堍跨街戏台至今仍有寿镜吾先生书写的匾额存世。在“三味书屋”读书期间,鲁迅阅读了大量古代典籍,并在寿镜吾先生的指导下抄写书本和讲义。《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茶经》、《地学概说》等,鲁迅都整本整部认真抄写过。通过抄书,造就了鲁迅很强的比较、鉴赏能力。绍兴鲁迅纪念馆馆藏的鲁迅于“三味书屋”读书时抄录的《二树山人写梅歌》,笔致端庄、秀雅工整,点画间虽尚存稚气,但却是笔笔中锋、中规中矩,宛如元明年间刻写的印本。由于用功深入、取法高古,加之大量摹写范本的历练,少年鲁迅便将运笔技巧掌握得得心应手,为后来的书法进境打下了扎实的根基。“百草园”是鲁迅童年理想的天堂,园里的种种自然情趣培养了鲁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观察领悟能力。轻捷的叫天子、泥墙根的何首乌,这些充满童趣的动植物都是植根在鲁迅脑海里活生生的图画。书画同源,这些童年的印记也时常见诸于鲁迅的笔端,融入他日后书风中,使他的书法作品造法自然、意趣天成。尤其到了晚年,鲁迅的许多书法作品充满了返朴归真和天真烂漫之趣,是与他同年所处的生活环境不无关系的。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思想哲学,手工技艺还是文学艺术等都是十分重视师承关系的。书法作为中国最古老最经典的传统艺术亦不例外。留学日本时,鲁迅得遇恩师章太炎先生。太炎先生生于1868年,既是国学大师,又是书法大家和文字学家,书法造诣极深,鲁迅称他为“有学问的革命家”。太炎先生的书法与阮元、俞樾一脉相承,倡导碑学,崇尚以厚重质朴、生涩沉稳为美。太炎先生曾专门为鲁迅、周作人、钱玄同、许寿裳等人开设书道课,系统讲授许慎的《说文解字》和金石学,传授汉字的结体、书法的源流和书道的内涵知识。系统的书法理论学习,使本来书法修养就很渊博、很笃实的鲁迅更进一阶。从鲁迅珍藏的章太炎赠送的书法条幅中就可以看出,鲁迅曾以章氏书法作为楷模。可以说,太炎先生的书法思想对鲁迅一生书风的变化、发展以及最后形成影响巨大。
三
留学归国后,鲁迅开始遍临诸碑。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及绍兴府中学堂任教期间,鲁迅即着手对文字、文体、书法演变等进行研究,对载有文字的石、砖、纸、帛、竹等进行收集和鉴藏。鲁迅曾对绍兴周边的古迹刻石进行过深入查考,精心摩拓过李斯的会稽刻石,禹陵的禹穴窆石、岣嵝碑蝌蚪文、会稽东汉建初买地摩崖刻石、兰亭王右军祠的两廊碑刻。那时,鲁迅还经常到绍兴及周边的古玩店,搜寻汉晋时期的画像砖、铭文砖(绍兴晋墓多,出土铭文砖多)。进京以后,鲁迅开始大量抄写和校对古籍,辑录金石碑帖,期间还对佛教思想进行了一定研究。出于对书法的兴趣以及研究古文化需要,鲁迅在碑帖研究上倾注了大量心血。空闲时间常去琉璃厂搜集古籍、画册、铜镜、钱币、佛造像、墓志铭、古碑等。一九一五至一九二二年期间,鲁迅共收集各类金石拓片四千余种计五千余件。这些拓片,清晰、完整、真实地再现了上自周秦两汉古籀篆,下至六朝南北碑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神韵,其所记录、表现出来的内容,都是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鲁迅在抄录、辑校、鉴藏这些金石拓片的同时,坚持长期临写,多者临写数十遍。在其《呐喊》 自序中,鲁迅曾写到当时寄寓北京绍兴会馆时临写古碑的情景:“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连除夕之夜都“夜独坐录碑,殊无换岁之感”。已出版的《鲁迅辑校古籍手稿》达四十九卷,《鲁迅辑校石刻手稿》达十八卷,其中许多内容都是鲁迅亲笔抄校,篆、隶、正、楷、行,诸体皆工,一丝不苟。许寿裳在《鲁迅先生年谱》中载:“先生着译之外,复勤于纂辑古书,抄录古碑,书写均极精美”。由于多年浸淫于收藏古碑帖,辑录汉画像,研究六朝造像,抄录碑字,使鲁迅的书风产生嬗变,字体由内揠而趋外拓,由严谨、瘦狭、秀雅而走向肃散、宽博、沉雄,碑刻的那种苍雄古朴、圆融烂漫之质和结体宽博、用笔沉涩的书风已经融渗到他秀丽端庄、高雅俊逸的帖学书风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鲁迅书体”。
四
书法作为鲁迅先生艺术实践的一部分,是与他高远的境界、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和文化修养互为融合互为影响互为发展的。鲁迅学贯中西,他对文、史、哲、美等方面领悟的广度和深度,是同时代的书家所不能企及的。刘熙载在《书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古人“以心主笔”、“书法传心”的含义,讲的都是书写者的内在修养、经历、学识和性情,与外在书写所传达的信息是统一的。鲁迅先生集金石、编校、文字学之长,融碑学帖学之精髓,以其独特的审美眼光,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书法理念。鲁迅先生的书法如同他的诗文,具有耐人寻味的视觉冲击效应,俨如沉香浓郁的陈年绍兴老酒,经得起品赏与咀嚼。他的书风虽仿效古人,却不拘泥古法,既见帖的飘逸自然,又有碑的浓郁扑茂,雄强浑厚而不狰狞,飘逸典雅且显静穆。透过件件墨迹,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在其有限的生命中,先生已将他的性情、担当和使命感融入到他的笔端,字里行间,情怀与墨韵共舞,学养与书艺齐飞,豪情挥洒纸上,忧愤宣泄其中,他用那支无敌的“金不换”随意展示着自己的心灵世界,表达着自己对自然、对世道、对生命的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