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汉语大词典》记:碑,有四层含义:1.古代竖立在宫、庙门前用以识日影的石头。郑玄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2.竖立在宗庙大门内系牲口的石头。3.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的木柱,后专用石。4.书刻图案或文字,记死者生平功德,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石头。亦用以刻文告。秦称刻石,汉以后称碑。碑多由碑额、碑身、碑趺组成。方首者称碑,圆首者称碣,后多不分,以之为碑刻的统称。碑分阴阳面,刻文主题多由碑阴文来体现。汉代碑阴文大多数是门生、故吏、撰书人及石工的题名,自唐代开始,才在碑背面作题记等文字。碑的文体,明王世贞认为:“曰叙、曰记、曰碑、曰碣、曰铭、曰述,史之变文也”。而且碑的定义,也不仅仅是指具有一定形制的石头,其表现形态还包括刻石、碑、碣、摩崖、墓志、刻经、塔铭、造像记、石阙铭、题名、桥栏桥柱题记、祠堂记事、界石等,亦即所谓广义上的碑。平度古代碑碣林立,历经战乱,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后,仍留下很多有价值的石碑。康熙《平度州志》、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和《源远流长的东莱文明·平度碑刻文化研究》收录平度各种碑记、摩崖、墓志、题记等450余通(处)。按其功用分类,主要有庙碑、学碑、墓碑、功德碑、德政碑、善行碑、人物碑和摩崖刻石。A MONUMENT 庙碑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寺庙、祠庙庙碑,顾名思义就是立在庙前(里)的石碑。这样的碑,平度不少,如明重建大泽山智藏寺碑、明重修三元庙碑、明成化修泰山祠碑、清重修崇德宫碑、清重修玉皇庙碑等,即属此类。另一种是学庙庙碑。学庙,就是孔子庙。唐朝以后,各州县均有孔子庙,与学宫同址。里面供奉着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等先圣、先哲、先贤、先儒。然历经岁月,学庙(学宫)的殿庑、宫墙多有坍塌。为表率人伦,兴起教仕,明朝一些有志知州如卫士元、杜志攀等便分别对学庙进行了缮修,并立碑记之。如明万历平度州重修学宫碑、明崇祯平度州重修学庙碑就记录了当时学宫、学庙的缮修情况。平度城传世记载最早的学庙碑是金莱州胶水县重修宣圣庙碑,立于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曾在胶水县和平度州的文庙里经历了八百年的风风雨雨,1975年文庙旧址改建平度县政府招待所,庙碑被砸碎做了地基用石。 BMONUMENT 学碑 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修学碑,以修庙学碑较为常见。所谓庙学就是旧时各州县设于孔庙(文庙)内的“官办学校”。道光《重修平度州志》载:“平度州有学久矣,肇于汉,历唐、宋、元至于明清。”因此,修学善举时有发生。实际上,由于庙学设于孔庙之内,修庙学碑与修学庙碑碑文所记事实基本一致,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平度州城内的修学碑主要有明成化重修庙学碑、明弘治修学碑、明嘉靖修学碑、明万历修平度州学碑等。另一种是学田碑。旧时学校配有学田,以田地收益作为办学基金。《清史稿·食货志》曰:“学田,专资建学及赡恤贫士”。学田碑便是对学校田地四至及收入使用等方面的规定证明。平度州学田碑位于明伦堂下西偏,为明万历平度知州汪会海所立。 CMONUMENT 功德碑 即为颂扬功业德行而立的碑石。平度最著名的功德碑是《郑文公上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位于天柱山之阳。碑身由一块巨大天然碑状石稍加琢磨而成,属摩崖类刻石,是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为其父郑羲主持刊造的功德碑,重点记述了郑羲的生平和事迹,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在日照庵通往大泽山西门蜿蜒曲折的山路两侧,还有一处被称为“齐鲁第一功德碑林”的日照庵碑林,长500余米,计各种碑碣120余通,为碧霞元君及无生老母之信徒所立的功德碑。这些功德碑虽无名人手笔,却为研究日照庵历史兴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和文字依据。2008年11月,由中国民俗学会、台湾东吴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平度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大泽山功德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平度召开,来自国内外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 DMONUMENT 德政碑 是为颂扬官员政绩而立的碑石。平度现存最有名的德政碑要算《清吉灿升捐廉助士子乡会试路费碑记》。光绪《平度志要》和民国《续平度县志》记载了吉灿升在任平度知州期间,“禁约胥吏,洞识奸伪,人莫敢以私。大崇文教,岁试、月课,手自评文,造就多名士。添建考院新号及正北厅。捐京钱一千二百缗助积谷仓,六千缗为乡会试士子路费。其知人之明,理事之密,断狱之精,州牧中所罕见。”“路费碑”证明了吉灿升是那个时代一位好官能吏。除此,道光《重修平度州志》还载:“粮银陋规‘六厘成分’。知州方熙莅任,一洗旧弊,八厘九厘不以分计。州人感之,勒石为记。”又载:“民间车马旧役,公差胥徒扰累,久不可支。知州李天锡莅任,弊端一革,州人爱戴,勒诸贞珉。”百姓心中有杆秤,谁为政以德,谁施德政于民,谁就会在百姓心中刻下丰碑。 EMONUMENT 善行碑 多为坊间积善行德的开明士绅和百姓而立。此种碑古代甚多,然而世事沧桑,如今已极为少见了。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录有《白公捷千先生墓志铭》和《白公捷千先生善行铭》两篇铭文,叙述了清代平度张舍人白克敏(字捷千)赈灾济贫的善行。盖张舍白氏自康熙末年开始发家,至乾隆中期白克敏当家时,已田连阡陌,富甲一方,成为东莱首富。但白克敏“富而不骄,积而能散”,“嫁娶之家妆聘无资,慨为措置”,“水旱岁歉,出粟赈贷,粥饲饥,扶活无算”。道光三年(1823年),白克敏捐建张舍义学,“以教乡子弟之能读书而无力者”,并“捐田五十亩,供其资,为经久事”。同时,出资在平度城“建文昌阁,以励学者”。白克敏三子白玉堂《善行碑》称,道光十七年(1837年)平度特大饥荒,白家“捐钱两万缗,为莱郡助赈之首”。 白克敏死后,道光皇帝赐予他“圣旨碑”——诰封白克敏碑。除此,张舍镇还有一修桥碑,亦属善行碑,位于祝家铺村西,立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该碑共两通,第一通碑阴刻周围捐资村庄名单。第二通额阳刻“扬善不昧”隶书4字,碑阳和碑阴刻捐资建桥人员及商号名。正所谓:修桥补路,善事之举,立碑永志,古今皆然。 FMONUMENT 墓碑 指立在坟墓前面或后面的石碑。秦以前碑为木制,汉以后改为石制,碑上多刻文字,以垂久远。文字有墓铭、墓志、墓志铭等体裁,均埋入墓中。其中,铭是韵文,用于对死者的赞扬和悼念;志多用散文,叙述死者姓氏、生平等,且志分上下两层:上层曰盖,下层曰底,底刻志铭,盖刻标题;墓志铭,则兼有志和铭两部分。墓表,如同墓碑,因其竖于墓前或墓道内,表彰死者,故称。明徐师曾认为;“墓表自东汉始,其文体与碑碣同,有官无官皆可用,非若碑碣之有等级限制。”所谓碑的等级限制,古代是有明制规定的。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载:“隋制,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龟趺,趺上不得过四尺。”《金石记》:“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龟趺;七品以上立碣,圭首方趺。”唐时葬令亦有类似规定。 来源:平度市情网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