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盼盼 于 2017-5-26 16:18 编辑
档案局副研究馆员高永利
1957年出生,1980年开始从事档案工作,37个春秋中,多次立功受嘉奖,收获了一摞荣誉证书。他没有太高的职位,却有着执着的追求;他没有惊人的传奇,却有着感人的故事,他就是市档案局副研究馆员高永利。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在档案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辛勤工作,实现着他热爱档案事业,无怨无悔,矢志不渝的志向。
初出茅庐,创新档案管理方法
说起高永利初次接触档案,还得从1976年说起,那时他在农村当知青,一天生产大队文书找他帮忙把一些文件材料整理一下,他就把材料归拢起来,抄写了目录,笨手笨脚地用线绳把文件钉到卷皮里。当时他问大队文书,这是什么?文书说是档案。那是他第一次与档案打交道。
高永利真正从事档案工作是1977年,他结束知青生活,被分配到县水利局办公室做文书工作。文书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整理、管理档案。作为一个“门外汉”,年轻的他勤学好问、认真细心,从文件管理到档案收集,从档案整理到档案保管利用,两年把水利局机关档案整理得井井有条,并将局机关分散在各科室的档案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建立了全县首个机关综合档案室。同时他积极向领导建议,采取年度集中统一立卷的方法,将管理所档案工作人员集中起来,聘请专业档案人员指导,对上年度文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编目、装订。每个库所配备档案橱,改善了基层的档案保管条件,做到文件齐全、整理规范、事半功倍,当时在全国尚属首例,全县水利系统的档案工作也从此一年一个新台阶。
矢志不渝,几十年坚持做好一件事
1980年,他被组织调到县委办公室档案科,责任心极强的他为适应新岗位,尽快进入角色,一点一滴积累,大量搜集学习与档案业务有关的书籍。1981年6月,他在济南参加了山东省档案局举办的全省档案业务知识培训班,课堂上认真听课、记笔记,课余时间冒着酷暑整理录音,汗滴淌下都打湿了做笔记的本子,整个培训班期间共整理了3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负责档案管理工作时,由于条件所限,档案大都是手工管理。在档案馆的基础工作档案检索工具编制中,各类目录、卡片及字号索引等全部采用人工抄写。在档案馆工作的前15年,他与同事们白天抄、晚上抄,一天下来,浑身上下没有不痛的,那情形只能用一个字“累”来形容。最后他对库房的熟悉竟然达到了不用照明就能记清所需档案文件位置的程度。集腋成裘,15年里,他编写了地名、机构沿革、征用土地等实用性强的辅助检索工具,大大提高了检索速度,提高了档案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转任业务指导科长后,高永利一手抓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学习,一手抓业务技能培训。先后承担了山东省委党校档案大专、本科班的班务及专业课的教学,培养了许多基层档案战线业务骨干。还专门编写了《文书工作基础知识》一书,为基层档案工作人员学习应知应会的基础业务知识开启了方便之门。30多年来,他辅导培训的学员遍布各行各业,可谓“弟子”五千。同时,全市他参与评审的国家、省、市级档案规范化档案室数量累计达120余家。
老骥伏枥,创立“高永利档案装订法”
1985年,他在全国首创了“开动档案大篷车,方便群众用档案”的送档案信息下乡活动,把群众需要的档案送到家门口,这一首创“零距离”服务的做法受到原国家档案局领导的充分肯定。2005年,他在多年实践中摸索制定的文书档案装订法,被青岛市档案局命名为“高永利档案装订法”。
临近退休,按说可以“偷点儿懒”歇歇了,但他“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2015年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他不辞劳累奔赴济南、青岛、烟台等地收集抗战档案。在省档案馆查阅档案时,一天时间查阅了6000余件抗战历史档案。史料确凿后,他加班加点赶写稿件,分别在国家、省、青岛市等各级新闻媒体发表文章36篇,录音录像110分钟。去年,他作为《档案里的平度抗战》一书的执行主编,长时间伏案工作、几易其稿,但他揉着腰欣慰地说:“虽然快退休了,但是也不能就此放松,我会更加珍惜剩下的工作时间。”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这是他最为欣赏、也是他37个春秋身体力行而验证的一句话,他说自己一生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做好档案工作。因为爱,他无怨无悔。因为爱,他矢志不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