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 E" t4 \" q1 q$ A) A 返京时遇上了开学季。因为没有买到卧铺票,所以只能坐一晚上的硬座回去。
8 Z3 D. v7 r# z$ [" v 手机不到十点就没电关机了,加上身心俱疲还要早起,我索性抱着背包开始睡觉。
4 U. f g5 O* O# s; \8 g8 A9 a- E 半夜里隐约间总觉得有人一直在踢我,这让我非常不悦地睁开了眼。9 z% ?. t7 c& G- j* W
原来过道另一侧的婆婆为了抻腿,一直把脚蹬在我刚洗的裤子上。婆婆穿着鞋蹬着我捶着腿,一点儿也不客气,这着实让我点起一层火,心想能不能有点儿素质。
; [& V, w2 r3 j' F+ @: z) V* w 但是瞥了一眼婆婆后还是马上心软了。7 o8 M4 P6 H% t1 B; a
她看上去已有六七十岁的年纪,灰白相间的短发如同时间的灰烬,深深浅浅的皱纹散布在写满风霜的脸上,挂着几点隐约可见的老年斑。' z& j% k( V |
婆婆非常瘦小,身板儿看上去仿佛从未受到过生活的福泽。不过好像命中还有什么要紧的事儿等着她去完成,她瘦弱的身躯竟透着几分硬朗。/ Q; f! u% Y x# {! i2 `- H
夏天的车厢空调特别冷,腿部如果长期保持弯曲的姿势,膝关节会很疼。我一个年轻人尚且如此,对于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妪来讲,这一晚想必更是煎熬。4 n0 M2 ?4 o& i, k
思至此,也便随她蹬着我好了,大不了明天回去洗洗裤子。
- g* g$ ^! \$ b7 D: b8 S 清晨五点,破晓的黎明把地平线上的房屋和树木勾勒得轮廓分明,车厢里的人带着混沌的气息陆续从不安稳的觉中醒来,收拾着东西准备下车。2 ]0 q% ]0 L/ D; W+ J7 m4 S
我突然听到一阵很尖锐地“鸡叫”。原来是婆婆老年机的电话铃声,听内容大概是孩子打来的。
, N, t6 S" ?2 b2 L" R 婆婆一直和对方强调自己睡得挺好,还有些埋怨似的叫孩子不用来接,说她自己认路,不用折腾来折腾去了。; W, W2 C6 g, u% w. `6 [2 [
长这么大也听过父母讲过一些类似的谎言,可能是习惯了在这种谎言里安稳度日,便从来没想过去看看谎言的背后他们究竟在怎样生活。' N5 o2 s' g/ `: c5 G1 Z6 G
看着这个年纪原本不应该坐十几个小时硬座、捶着腿硬撑了一夜还要告诉儿子不必操心的婆婆,我好像突然绕到了帘子的背后,看见了太平年月下那根基的一点脆弱和勉强。
! y3 S5 p* j( \. T) k 打完电话婆婆开始收拾东西,她带了一床被褥,还有一个编织袋,里头应该是装了些土特产,二者绑在一个简易的拉货架上,竖起来要比她的腰还高。此外还有一个装着水的塑料油桶,可能是为了路上省买水钱,桶里还剩约莫一半的白水。 [& M. E+ M& I5 B
我根本无法想象这么多东西她是怎么凭借自己弱小的身躯拉上车的。就算是对一个体格健壮的男子来说,这些东西也多少算是负累,更何况是这样一个矮小瘦弱的老婆婆。
, I" B& A. ?9 S% |2 n 可即便如此,她还跟孩子说不用来接。
8 O, m: u$ k9 K5 S* U 因为心里实在不落忍,我便帮她拉着行李提着东西下了车。老人不怎么会表达,但是我看得出她浑浊的眼睛里溢满感激。
, ]( f) Q% P) o/ N9 h5 U 出站的路上婆婆说自己六十四了,小儿子和儿媳在北京打工,孙子两岁大,她这回来是来帮小两口看孙子的,编织袋里是从家里带的小米。
0 D& K# }; J! V7 ~ 儿子以前在家很喜欢喝她熬的小米粥,所以这次来就多带了些。) z4 o& j4 u7 Y2 G' @( h
拖着那大概有二三十斤重的小米,我心里百般翻腾。7 P2 m3 b! F* N* v i
二
3 @% n4 f! P% P2 o* Y ]* i 记得上一次寒假回家的时候,因为某件小事我和爸爸发生了争执,便顶了一句嘴。
- U/ z' o w+ G% |! P2 t 我妈突然一反常态地说,“宝贝儿你别惹你爸生气啊。他刚刚做了手术,你别让他动气。”说完便扭脸走开了。
6 E: O4 s+ {; U `* Z 手术?什么手术?我怎么不知道?
0 o9 f* h2 t; X/ v( Z' N# w4 [ 在我的追问下才得知,原来期末那段时间,爸爸有天突然犯了心梗,送到医院的时候血管已经大面积堵塞,如果再迟几步,后果我不敢想。$ I& b9 O, S( a6 @
情势危急下,爸当天就被推进手术室做了急救。
: X) }* e0 _5 D8 u( b 因为期末那段时间我每天在焦头烂额地写论文做任务,跟家里打电话时情绪也一直很消极。为了不给我造成多余的压力,爸妈把这么大的事儿扛着都没跟我讲。6 G* r F( }% Z* |4 l1 t; M; a
后来听妈说,住院的时候亲戚朋友都来照看,送了很多补品和蛋奶。
3 S6 y: n& t/ { M) f 出院的那天,因为爸做完手术不能用力,她就一个人一箱一箱地把这些东西从病房搬进电梯,再从电梯搬到了车里,爸在旁边着急,却也使不上力气。3 J6 h' P& o& ~( G; S
妈说没关系,他们俩人能扛住的事儿扛一扛也就过去了,她只希望我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没有负担地生活。4 M# S Y8 [9 ~6 y
没有负担。谁的生活能够没有负担呢?2 q: X& r/ h4 }, _1 p. ? G) D4 r
如果你觉得生活顺风顺水,无非是有人以血肉之躯做了你的城墙,挡住了这世界的雪虐风饕凄风苦雨罢了。2 }, X/ A, T6 i
在生活的战争与和平边界,你望不见那连绵的烽火,因为在你沉睡的夜里,早已有人拦截了枪林弹雨,然后再打扫战场,送给你一个甘美的梦和安稳的黎明。
- K1 A& [) f7 k3 D% r' C0 r. _8 u 三
0 x; y4 h% C# G. D 我有个朋友,家里是做生意的,虽然不算是大富大贵,但家庭条件也算很好,他高中毕业之后就去了美国留学。
# E9 L8 \. S2 v/ x e" P9 B 头一两年经常会看到他在朋友圈分享一些自己的生活。今天看到他在时代广场吃大餐,明天就去了圣地亚哥的海边冲浪。自由自在、说走就走让他的生活像每个诗与远方里的男主角。% k" E5 M3 q' D5 @" P$ s
但近来却很少见他的消息。一次聊天得知,原来在我们高考那年的夏天,他家里就因为做生意赔本几近破产,而且还背上了上百万的债务。0 W8 K" n$ E4 H2 u2 e* m, ^% N
但是因为父母不愿意让他担心,希望他能够安心继续自己的梦想,所以这件事就一直瞒了下来。
$ m1 d) ~& n* A& a* m* m, H9 P 他也是某天放假回家,听到父亲在打电话找人周转资金才知道了这件事儿。
0 C( w+ [# r/ N! J& h! h* M 他说他原本以为父亲头上陡增的白发只是岁月的难违,殊不知生活的压力也像马鞭一样催促着人的衰老。
% m* e+ s/ T7 ^$ o% _, e 父亲只说,没关系,这都不关你事儿,你好好上学,照顾好自己就行。可是云淡风轻的背后,他眼睁睁看着父亲从原来的170斤掉到了现在的140斤。
6 |# Q. U$ d4 R, N “众生皆苦,没有人会被命运额外眷顾。如果你活得格外轻松顺遂,一定是有人替你承担了你该承担的重量。”1 ?1 z. n# j. I+ l/ p+ b
做父母的心思大抵相通,他们尽力以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给子女创造更好的条件。$ Y! w& h" L, ^
中国的父母尤其如此,在人情为重的关系社会里,子女是他们后半生的仰望和割舍不掉的肉。, R: y U( j. R. d; }% }
他们十分“懂事”地避免成为孩子的累赘,即便垂垂老矣,也要“蜡炬成灰泪始干”地献上一份超额的气力。
; z ~9 ?4 A& t2 H" a 四, @% W, O/ \: O8 x9 j+ B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无论置身于社会中的哪个阶层,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父母都已经竭尽所能为我们创造最好的生活了。
5 Z6 W4 o3 S# E# i. n& u4 q4 v 人类对子女的爱,甚至要超越于他们自己的生命。
7 Z5 }7 w) n% p 这世上人无完人,父母皆然。他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所有完美期待,正如我们无法满足他们对于我们的理想化设定一样。
) }% ^2 v, [$ B$ r* `' O/ } 在生活琐碎的磨难里,我们深知彼此的弱点,也难免会吵吵闹闹产生分歧频生怨怼。3 U% b. H9 G8 _) N7 N( ~
可不容置疑的是,对于大部分的正常家庭来讲,没有谁会比父母爱我们更深。5 b8 v2 d) ~9 n
随着孩子日渐长大,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父母却一天天老去,困在迟缓的步伐和旧日的时光里,慢慢失去为我们遮风避雨的能力。
- X+ l+ P5 g7 q" \' l6 a% x 一个上坡,一个下坡,在时间的不对等中,我们一次次错过了彼此最需要的爱与陪伴。! @. w8 U+ d# M( @1 f2 Z
记得龙应台的书里曾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n! H8 J" h+ ?
在当下的中国,随着第一批独生子女开始上大学、参加工作、结婚成家,很多人不可避免地离开了他们的来源家庭,这样的现状导致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进人“空巢期”,成为了新一代的“留守父母”。
6 H g4 I/ u; z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截止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就已经接近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达3300多万。' a# n! g9 g# N1 F
独面衰老的悲凉,父母们仅剩的信念和尊严往往是“不让儿女操心”。如果不能给的更多,那就尽量拿的更少。; h1 J! O9 R+ w, r
“懂事”,成为了父母爱我们的最后的方式。/ p4 I, b {: V3 B9 F
社会养老体系的日渐完善,公益组织的不断涌现以及福利制度的深入推行,使得更多的老人将有能力支撑自己的晚年。$ D) n! z. G1 o( l/ l
可他人和制度纵然有再好的支持,也比不上自己亲生子女多一天的爱与陪伴。
q! d$ Z; G- w5 U1 ?; B8 z6 E 知道孩子们也不容易,父母们总是“自觉而懂事”,生怕再为我们肩头的负累再多添一棵稻草。% \* [( f) V6 o' Q: L: p
但我们就应该如此欣然的接受父母的这种“懂事”吗?
, } F; f# d; e2 x" g 在报喜不报忧的“安然度日”之下,他们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们是否也应该花点时间分拨开奔波与劳碌,带着诚恳和真心去看一眼呢?5 h. P/ N- a" }" a4 g
毕竟世界上这样爱我们的人,和我们可以回报的次数都有限。
& C. ?1 w3 U, t4 q 千万不要让自己在“来日方长”的错觉里,
9 R% H7 I" Z" w; Q# q 败给时间。
( p* Y5 u1 d/ ^4 A/ y; ` Z7 j R: G) Q8 C3 h-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