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初,早年因生计闯关东居住在哈尔滨的姑姑打来电话说,离开“关里家”平度多年,今年想全家一起返乡看看。
0 r( e6 z' e$ U& F! B" U0 k. s 打开家门的一刹那,姑姑惊讶得不得了。她不顾旅途的劳累,这屋瞅瞅,那屋转转。嘴里不停的念叨:“装上空调了”,“噢,用上电脑了”,“呦,这电视也是新换的吧?”爸爸和妈妈不停地点头。这时厨房里又传来了姑父的声音:“用上微波炉了?”儿子连忙跑过去说:“是啊,是啊”。“姑姥姥、姑姥爷,你们看看我的书房”,说完拉着他俩的手直奔书房。6 O4 T; M9 C& o7 _ g! m! L
妈妈笑得合不拢嘴,对姑姑说:“妹子,这次来比20年前来时好多了吧!那时我们住在镇上的4间平房里。冬天又冷又潮湿,生着炉子还冻得直打哆嗦呢。而且连睡觉的地方也不够,每晚都得支个木板凑合着当床用。现在可不用了,三个卧室,怎么睡也能睡得开啊。”姑姑、姑父不无感慨地说,这几年“关里家”变化可是真大啊!
( |& e; }- v- ? 坐下来,姑姑拉着我打开了话匣子。姑姑说,从山东到东北的人都管山东叫“关里家”,意思是自己有两个家,一个在东北,一个在山东,根在这里。姑姑3岁时就被爷爷带去了哈尔滨。姑姑印象最深的是三年困难时期,天天吃高粱面豆腐渣。东北虽然生活也困难,但总有口饭吃。有一次“关里家”来信,说爷爷有病,快要不行了。姑姑知道,这“病”是饿的,就把家里所有的挂面、粮票都带回“关里家”,爷爷果然给救活了,姑姑回哈尔滨却连吃了三个月的高粱面。姑姑小时候的记忆中,蓝、黑、灰是人们衣服的主色调,而孩子们只有过年才会穿上新衣裳,“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当年衣着的真实写照。' G U7 u2 U3 m
姑姑说,印象中的“关里家”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小时候睡的土炕上铺的是干干的茅草,没有蚊帐,害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觉;门前是一堆堆的牛粪,又臭又脏,一脚踩下去,脚也不知成了什么样儿;泥泞的路随处是水泡子,要是不警惕踩到水泡子,整个脚就陷下去,十分困难把脚抽出来,可鞋子却留在水泡里……每当提起回“关里家”,姑姑就说:“不回去!”. J3 _- c* H8 p; a K
饭后,姑姑、姑父就让我们带着出门逛街了。走在市区的街道上,姑姑感慨良多:幼时对“关里家”的印象是,一座座矮矮的小土屋,屋顶的小烟囱冒着袅袅炊烟,村里通往外界的是一条泥泞蜿蜒的土路。仿佛是一夜之间,家乡平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院子中,马路旁,一簇簇鲜花竟相开放,往日的黄土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却是一条条四通八达、平坦、宽阔的马路。马路上车水马龙,摩托车、轿车、卡车随处可见,交通更加方便。老家人的衣着品味变化也很大,不仅追求款式的新潮,也同样重视服装的质感和面料的舒适。饮食上,老家人谈论更多的是如何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吃出品味。& e h5 a, ~; L4 M
短短几天,姑姑、姑父每天都马不停蹄,感受“关里家”的新变化。返程前对我们说,回去安顿好了,再返回“关里家”平度安度晚年......% w) M' N1 @+ H6 y3 f. A1 d
这些日子,首届中国养生美食文化节在平度举办的消息也传到了远在哈尔滨的姑姑那里,要我们多拍些照片给她,她要给关东的老乡们看看。" ]4 d/ t- B: E4 l
0 G3 i! q# X" h+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