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Q! ]4 G. ]6 Z4 `
账本里的“家国天下”
8 D2 p. n6 B6 v! b
当“流水账”变成馆藏“珍宝”,当家庭账目明细变成“国家记忆”,承载起这历史厚度的是35年的持之以恒和无欲无求的社会担当。日前,国家博物馆正式将我市大泽山镇三山东头村刘元九记录的2007年至2016年10年“生产生活日记账”纳入馆藏。这是继2007年刘元九(1982年至2007年)的账本被国家博物馆珍藏后,第二次成为“国家记忆”,至此,国家博物馆已收藏其总计35年的家庭账本。刘元九的账本以其记录专业、分类明晰、项目完整、数据精准等特征在社会众多“业余账本”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博物馆在国内收藏的惟一一套农民家庭账本。1 o4 B8 w% C) a) A( j7 A6 ^7 o
数据里话桑麻,知“三农”7 r+ c$ B+ H, U
刘元九是老党员,早在1982年就开始记录家庭账本,35年记账不辍。小到油盐酱醋,大到为孩子购房买车,他都事无巨细地全部入账,内容包括农业收入、粮油、电力通讯、燃料、生产投资、医疗费用、差旅费、人情往来等33个项目。3 @, A: s" ^* ^
据账本记载,刘元九家2007年的总收入是28902.3元,而到了2016年,此项数据变成了95645元。从2007至2016年,十年收入共计549683.16元,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家过去十年里不断增长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一连串数字是刘元九在“小康路”上的行程标记,也记录着农村发展的印记,时代的变迁。
; Y4 G& Q; D5 V# M, \) V: A5 q; T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刘元九成功入选为我市百姓宣讲团成员,“党的十九大咱都知道,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说明党中央惦记着农业,牵挂着咱农村,想着咱农民。只要咱大伙儿撸起袖子加油干,咱们的日子一定会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刘元九讲道。' r- I8 D0 d' Q1 P d2 ~( d
账目“锱铢必较”,“计算”村庄幸福大账
$ e6 Y( L2 [+ {3 O. V 除了记录自家“小账”,1995年后,刘元九手上又诞生了一个“生产生活杂记”——“小九九”,承载着所有与村庄息息相关的“幸福大账”。这个“杂记”中有四项内容,分别是账本信息、气象资料、日行记和人口变动。6 U1 _9 @! N$ X' H) l+ s
气象资料中记录着三山东头村每天的温度、风向,一年中的雷雨、霜降、自然灾害、水库水位涨跌等,到年底他还会归纳总结出一年的气象情况对当地收成造成的影响,“每年葡萄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摘能避免霜冻,什么时候能卖个好价钱,用心记的账多了,自然能总结出经验来。”十里不同天,天气预报和当地水利站的统计再精确,对于每个村庄来说也不具有当地性,对本村农事的指导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刘元久的账本是独属于三山东头村的晴雨表和气象报。+ d& G8 C4 a7 @) P! e5 u
日行记中的内容主要是村里的重大变化,比如修路、拆违、改厕、区域环境治理等大小工程的时间点,谁家搬迁、谁到谁家做客并参与了什么事务等。作为村庄变化的观察者,他也细心地记录下了邻居们家中不断增多的“大件”。“彩电、手机、太阳能、热水器不用说,就说汽车吧,2008年村里有21辆,2016年达到了85辆,其中一半是小轿车。”刘元九感慨地说。
* w' c0 m! R; I0 O% f 人口变动的登记簿被他戏称为“封神榜”。早些年干会计的时候,他手头掌握了村内户籍的相关数据,于是就把村里所有人口按年龄从大到小排列,出生、结婚、去世的日期、死亡原因,都一一细致入微地“入账”。通过这个数据详尽的“封神榜”,基本就能精确计算出三山东头村村民的平均寿命以及死亡率最高的病症。
! L% I6 u4 {& x 从兴趣到责任,小账本彰显大格局
0 N/ J+ H/ d! a! I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30多年前的他是如何想到每天给家里记账呢?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 r: ~+ R( p% p$ M7 A& | 刘元九说:“1973年我在生产队当保管员,负责记账。有时候查村里以前的事情,因为账不全,总是查不到,就觉得记账这事于村庄于家庭都很重要。”村里经常有人说,“你一个农村人,记这账有什么用?”刘元九回应说:“人活着总得有点想法,有点喜好。文人喜欢咬文嚼字,武人喜欢舞刀弄枪。我在村里干了20多年会计,过日子想事儿都挺上心,我也有信心肯定能做好。”就这样,由“上心、细心、信心”与兴趣碰撞开启了一场“记账长征路”。
, J' o# @5 }5 F1 M9 y3 U 1998年的时候,村“两委”想在村后建水库,镇政府组织委员和村委让赞成方提供一个可行性报告,刘元九义不容辞接下了这个任务。根据自己多年的积累,利用年降雨量、2800亩流域面积、建成水库每年可以存水8万立方米到10万立方米等数字做出了一份内容详实可靠的报告。被村“两委”和镇采用后,镇政府负责人才得知这份近乎专业水准的报告源自于刘元久的那十几本账本。自此以后,他和他的账本便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一“本”成名后,驱动他继续坚持的动力已经不再是兴趣,而是责任和价值。
+ Z/ { }; y/ e) \4 g2 _5 H8 w! B 还有人质疑,35年间他真的从未想过放弃吗?刘元九说道:“我之所以没有半途而废,靠的是决心、恒心和耐心。”刚开始坚持去做,想的是为后人留点资料,这是决心的前提;后来发现能为社会做点贡献,虽然绵薄,但能够为世人所用,这是恒心的理由;当社会的期许与自己的执念重合,自我赋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便酿成了一个理想:为家庭记录一针一线,为国家记录滴滴点点。
$ b/ ?' v3 W! r. T5 L% M5 i/ d 从兴趣变成习惯,从习惯演化为责任,从责任升华成理想,小小账本承载了世事变迁,也承载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理想和愿望。
/ L9 W7 s2 ~5 I" @, R) ? 父辈强教而力行,优良家风薪火相传
* H3 H" V p+ I9 V e 刘元九在工作中“扮演”过多种角色。1973年到1978年,在生产队当保管员;1979年到1983年,在大队干农业技术员;1984年到1988年,在村大队干保管员;1988年到2004年,在村里当会计,期间还兼职银行代办员。而在这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忠心赤胆、克勤克俭,与他坚持不懈的精神相得益彰,更离不开其父亲的谆谆教诲。7 K7 R. |/ W( R0 n: x
1945年到1955年,刘元九的父亲刘中美义务帮共产党收税、藏军粮,十年间没有收取一分一毫的报酬,也没有索取不属于自己的半两粮食。他认为为国家做事是义务,是责任,是荣耀,更是使命和担当,理应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因此,在刘元久干保管员的那几年,父亲常吹“清廉枕边风”,“给共产党干,你就要老老实实的,公家的便宜你一点都别想去占。既想要当干部,又想要沾光,注定要倒霉!”父亲的这几句教诲伴随刘元久至今,身为党员的他以此严于律己,不忘初心。正是因为刘元九不辱父命,在工作、生活、为人的方方面面都高标自我管理,才不难理解他以怎样持之以恒的精神将“记账本”化为习惯坚持了35年。
, i B! K& V4 Q6 g3 X. X4 E5 i8 ^5 ^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