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79|回复: 0

[杂记] “数典忘祖”成语故事的启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7 19: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东淘宝拼多多内部优惠券-企商宝
    从读小学开始我就喜欢读课外书,到读中学时尽管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还是想方设法挤点儿钱买些课外读物,到参加工作时我的书房里就有上千册书了。前些年我中学班主任于培榛老师特意赠送了一块“藏书楼”牌匾,至今挂在我的书房里。
    我书房里的书有很多种,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军事、历史、地理等等,我最喜欢读的还是成语故事。这些成语见于历代流传的汉语言作品及方言俗语中,它或取其原作品中的原话,或由其故事归纳、概括而成;人们在成语使用过程中,或原义重复,或略作改动;随着历史的演变,又有古今意义的区别,从而形成了色彩斑斓、丰富多姿的一类语言,是数千年民族文化的结晶。它以浓缩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文化等广泛的社会内容,虽经历史上无数次文化浩劫,中国成语仍以顽强的生命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活跃在当代人们的口语和书面语言中。它或以幽默、诙谐显长;或以蕴含深意见智;或启人思索,或博人一笑……回味无穷,余音绕梁,堪称民族语言中的精典。
    我读过无数的成语故事,受益匪浅,体会最深刻的莫过于“数典忘祖”的故事。《左传·昭公十五年》载:一次,晋大夫籍谈出使周朝。宴席间,周王问籍谈,晋何以无贡物,籍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周王就列举王室赐晋器物的旧典来,并责问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能“数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说列举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职掌呢?后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根本,也常用来讥刺对本国历史的无知。
    我们李家楼村虽然不是大村,也有100多户,300多口人,也是300多年前立的村庄。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长期不回家,在外地生儿育女;一部分家庭历代工作和生活在祖国东北、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还有的移居国外,子女起的是外国名,穿的是外国衣,学的是外国语,他们的子女竟然连自己的祖籍是哪里都不知道。目前全村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到10人,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房子闲置起来。我们这些老年人经常议论修家谱的问题,一致觉得国家尚且需要传承载体,一个家族同样需要。中国人百善孝为先,寻根是人的本性。我们担心,就目前我村的状况长期下去,很多人会“数典忘祖”了。
    前些年,我们几个老年人围绕一个专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商定由李德平出资,我负责总策划,成立了由李学林、李学红等文化水平较高、不计报酬、吃苦耐劳、热心修谱的中年人参加的编辑小组,经过近三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李氏族谱》的资料搜集、整理、印刷,无论住在本村还是长期居住在外地的村民人手一册,获得了老少爷们的好评,特别是编写的“李氏家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女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是很好的德育教材。

关注平度网官方微信号【pingduwang】-生活、娱乐、交友、打折、商家、活动-平度人的必备利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广告服务|帮助|网站导航|平度论坛 ( 鲁ICP备11032825号-1 公安:37028302000290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17:27 , Processed in 0.05127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