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接车送,妇女也被“挖”走
现在到处用工荒,由于下刘家村“打工村”的名头响亮,总是会有慕名而来的工厂来“抢人”。从去年开始,原本在家靠制作草编等工艺品赚钱的中年妇女也被高薪聘走了
,并逐渐成了村里打工的主力。
每天早上7点,一辆从附近的昌邑市来的中巴车总会准时到达下刘家村,来接这里的“娘子军”去上班。在傍晚的时候,这辆车还会准时把她们送回来。刘会锁告诉记者,“车接车送”的待遇也是今年才有的,“这是冷藏厂的车,厂子不好招工,不来车接也招不了那么多人去
。”这些去昌邑打工的妇女,原来在家里除了种地外,主要靠制作草编等工艺品挣钱,“一天也能挣个二三十。”刘会锁告诉记者,她们去了昌邑市的冷藏厂干活后,一天能收入七八十元。
姜田佳是村里回来的比较早的年轻打工者,他和妻子现在住的房子是新装修的,看起来十分豪华。和其他同龄人一样,今年27岁的姜田佳很早就外出打工了。他从平度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之后,和现在的妻子一起分到了北京的一家电子厂工作,但后来这家工厂外迁到了浙江。2005年的时候,他又在黄岛的一家造船厂找到了一份工作。
姜田佳告诉记者,虽然工资还可以,但黄岛的生活成本也很高,“光租房子一个月也得三四百”,一年算下来,也就能剩个一万多。2009年,姜田佳挣够了结婚的钱,把房子好好装修了一下,婚后就在附近的新河镇一家锻造厂找了份工作。
拥有400户人家的下刘家村是一个大村,但由于人多地少,在村民大量外出打工之前,这个村也比较穷。“我们村只有2000来亩地,平均一人也就一亩多地,太少了。”村支书刘会锁说。
为了摆脱贫困,从2003年左右,村里有些人开始试着外出打工。“一个人出去打工挣了钱,大家看着都眼红,慢慢村里出去打工的人就多了
。”刘会锁说,随着外出打工者的增多,这个村慢慢成了远近闻名的“打工村”。“五年前出去打工的人能占到我们村劳动力的50%,附近的几个村也被我们带动起来了。”
刘会锁告诉记者,一般年轻人都到青岛市区去打工。“他们不管挣钱多少,就是为了出去见见世面。”30岁以上55岁以下的人多数都有了家庭,不愿意到太远的地方去,他们打工的地点一般选在离家较近的莱州市,“主要是去莱州的一些装载机厂,也有的去盐场。”
大约从5年前开始,这些去外地打工的人开始陆续回来。刘会锁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村在外地打工的人只能占到劳动力的10% 左右了
,比原来少了八成。 文/图 记者 周超 本报通讯员 高林夏
" ee e [/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