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门难出贵子 谁该为我们的青春负责
我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家里姊妹六个我排行老六,为了我们姊妹六个父母整日操劳,但总也改变不了生活现状。从我记事起好像父母就没给我买过一件衣服,穿的都是废旧衣服改做的,所以从小饱尝各种苦难的我,暗暗发誓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家里的现状,而能改变的唯一方法就是好好学习,所以在学校我一直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由此父母对我寄予了厚望。1993年我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学,为了能更好地学习,平时少言寡语的父亲托关系把我送入当地的中心中学。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怎么也想不到在我步入中学不久,父亲突然因病去世,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天塌了!那时二姐还没婚嫁,最小的哥哥也还没成家,看着瘦骨嶙峋的母亲,我心哽噎......对,辍学!当我把想法告诉母亲时,母亲几乎歇斯底里:你敢?!我想象不到这声音是发自如此瘦小的她,我着实被母亲震慑住了,从母亲的目光里我也看到了她的坚定,于是,我带着全家人的希望继续读了下去。初中三年,在学校我几乎没吃过一顿饱饭,吃份炒菜对我来说更是一种奢侈,(现在我讲给女儿听,她总以为我在开玩笑)因为那时在学校吃饭用的粮票,都是母亲先把麦子托去面粉厂换取的,每当母亲把粮票交到我手上,触摸到她那双粗糙而又皴裂的手时,我心里总是酸酸的,在母亲转身离去的那一刹那,我那不争气的眼泪就再也止不住了......。时光荏苒,临近中考的日子,班主任找我谈话,他建议我考师范学校,因为师范学校带户口包分配,并且去上学期间供给生活费,三年后就可以当一名小学老师,最适合像我这种家庭情况的孩子报考,邻居94级的平度师范生也这样告诉我,于是我报考了平度师范学校。96年8月我成功地考入了这所培养小学教师摇篮的学校——平度师范。我永远也忘不了接到录取通知时的那天,不识字的母亲拿着录取通知书看了又看,因为她看到了希望,母亲双手不停地颤抖着,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当我看到录取通知书上一个的字眼:委培费6000元,我的心霎时又凉了半截,母亲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她拍拍我的肩膀说:你只管好好读书,其余的不用你管。为了凑学费不知母亲跑了多少门子,借了多少家子,终于凑齐6000元,这样带着自己的美好憧憬和母亲的热切期盼,我迈进人生的第二扇大门——平度师范学校。在师范,我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积极全面地学习着能够胜任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积极全面地学习着能够胜任小学教育工作的各种知识技能,多方面锻炼自己,曾任校学习部干事,在班级担任学习委员,先后八次获得各种荣誉证书。我曾无数次地幻想着自己走向三尺讲台的那一神圣时刻,我期盼那一天能早些到来!99年7月就在我静等毕业分配的时候,等来的却是:就业政策改革不再分配!!入学时的承诺成为过眼烟云,我万念俱灰,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嚎啕大哭,她再次歇斯底里呼喊,绝望地呼喊着......由于急火攻心,母亲的眼睛暂时性失明了,后经多方诊治才有所好转,但精神大不如以前,因为她最后的一线希望从此被无情的浇灭。当时有条件的同学选择了继续读大专,而我再也没有资本继续读下去了,为了我,母亲已经精疲力尽了,况且哥哥还要成家......。据了解,当时还有同学的父母到学校询问校领导,如果他们再“挣扎”一下,砸锅卖铁地再供孩子两年,是否能有出路?白纸黑字的合同都可以不遵守,哪里还有公信力?校方无可奈何也无从知晓。就这样我和一群同学被学校及“决策者”的“一刀切”决定推向了万丈深渊,我们的教师梦被扼杀在这所“培养教师的摇篮”里,“决策者”一句话的问题就亲手制造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毕业即失业”的特殊群体!回到家,我们已经不再属于这个社会。入学时“带户口包分配”使我们失去了在农村原有的土地,我们享受不到国家的惠农政策:没有合作医疗,丧失了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没有选举权,我们成了“黑户”,被社会遗忘,被“边缘化”,当初入学时无限风光,三年后被“决策”得无限狼狈,过去的近二十年中,可以说我们是“苟且偷生”,尽管如此,我们每个同学都谨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仍踏踏实实地工作着,生活着。直到2018年的一天,有同学偶然发现了档案里有我们已被分配的证据:青岛市教委下发的“工作报到通知书”和“粮油关系转移证明”,还有捐资助学生手里保存完好的《捐资助学合同》,这一切都说明我们是应该被分配的。近二十年我们第一次见到“工作报到通知书”,而且只是副本,正本去向我们无从知晓。得知这一切近二十年的委屈一下子涌上心头,维权的烈火强烈地燃烧着我们这些饱尝生活磨难的同学,我们决定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能在新一届领导人的英明领导决策下一雪当年的冤屈。我们是有素质的师范生,我们合理合法地表达我们的诉求,我们得到的却是各个职能部门的相互推诿,扯皮,居然有同学还被“特殊待遇”。诚然,我们的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在其位谋其政,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事实却恰如其反,在维权过程中,为了掩盖当年的“一刀切”决策,相关部门竟然信口雌黄,编造各种理由与谎言搪塞我们,答复含糊不清。面对铁证如山的《捐资助学合同》,竟然说“合同不是关键”,这是执政者应有的态度吗?如果合同不是关键,试问这社会还会有公信力吗?社会发展从何谈起?从各个社会链条来说,如果都可以不遵守合同,信贷有存在的空间吗?如果合同不是关键,商场又如何来制约?合同不是关键,我们的特色农产品如何发展赢得市场?习总书记提出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你们又如何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实现?李克强总理的“合同不能是一张废纸”,在你们眼里合同是不是连“废纸”都不如?鲁迅说“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为了能进一步弄清事实真相,少走弯路,2018年7月27日,我们约谈了平度师范老校长——陈校长。见到古稀之年的老校长,同学们不忘浓浓师生情,送上鲜花,表达对师长,同学们不忘浓浓师生情,送上鲜花,表达对师长的尊重与敬爱。近二十年没见,同学们各个沧海桑田,历经生活工作各方面的压力“苟且偷生”着。当看到四十不惑的女同学还挺着“孕肚”时,我不仅感慨万千,这是什么?是入学时“农转非”对我们的又一特殊“嘉奖”?以前的二胎政策规定“母女均为农业户口”才可以批准二胎,我们这些“人为”的“非农户”无可厚非理应执行,直到2016年国家全面二孩政策,我们这些“边缘人”才得以解放,虽然来得晚一些,但我们还是幸福地搭上了“末班车”。当天陈校长肯定地告诉我们,招生时我们就是被承诺“带户口包分配”的,所有报考的同学就是奔着这一待遇来的,至于三年后的不分配,是因为99年有就业政策改革的趋向。为了“模范带头”,为了“急功近利”,当时的市长一班领导人无视合同承诺,决策执行了“一刀切”政策:不再分配!!把本就生活在底层的我们和我们的父母推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陈校长说当时他也觉得这样做不妥,曾多次约见当时市长,提议能不能“新人新办法,老生老办法”,改革也不能“急刹车”,这么做会彻底掀翻一部分人,以后师范再也招收不到如此高素质的人才,而当时的市长说了一句“改革大势必定会伤及一部分人”,无视提议,还是毅然地执行了不分配政策。说到此处这位古稀老人竟然失声痛哭,说自己人微言轻,根本无力改变当时领导人的“决策”,觉得愧对我们。够了,这些就足以证明今天我们的维权不是无理取闹,我们确实是遭了当年决策的“毒手”。毛主席说:没有预见的领导不是好领导。既然都预见到了会“伤及一部分人”,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即使这么做,当年是否应该考虑一下我们“身份”与土地问题?不至于让今天的我们在社会上如此尴尬。校方还表示,会全力配合我们的合理诉求,遭受不公平待遇,每个公民都有发言权。我们承认改革,改革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势必要进行改革,但改革的前提是要以人为本,在重合同,守承诺的框架下,这是社会有序进步发展的根本,不然我们注定将要在人为的错乱中举步维艰。当年领导人的“一刀切”论,导致我们今天的维权,为了掩盖,为了墨守成规,今天相关的职能部门要“制定”许多“特殊言论”使当年的“决策”变得“名正言顺”,久而久之积压的是更多的民愤,失去的是民心,失去的是群众的信任。再看看平度,青岛两级人社局给我们的答复。平度的答复书中避重就轻,只谈“毕业时就业政策改革”,当时“教师队伍超编”,当年教师队伍是否真的超编?为什么年年考编制的大有人在,真的超编,三年前就不应该招收我们,当年的“计委”发挥了什么职能?平度人社局的答复还称,99年八九月份在平度师范组织过考录,为什么我们都没接到过通知,这么大的动作平度师范的领导应该知情,而在我们的约谈中,校方表示不清楚,不知情,这又是为什么?难道是为了某些人的“暗箱操作”而做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据悉,平度教体局曾约谈当年中师毕业分配的同学。青岛人设局的答复称,我们不符合当时的就业政策要求,请问为什么青岛其他地区的中师生99年都分配了,他们执行的是什么政策?单单平度不符合就业政策要求,执行不分配政策,那么分配了的同学执行的又是国家的哪一个政策?有谁通知或公示过?所以请不要再敷衍搪塞我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今全国不少地区同病相怜的中师生已经维权成功,通过岗前培训陆续走上工作岗位,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新官理旧政”获得人民群众的一致称赞与拥护。我们也深信同在习李新政的英明决策领导下,蓝天同样也会属于我们,我们平度师范96,97级的同学们期待平度领导人的英明决策,期待二十年沉冤,终得雪!同时我们也将为之不懈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