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4日,山西太原西华苑三期经济适用房主体完工,开始内外部装修。据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消息,山西2011年将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8.16万套,总共约1665万平方米,大幅提速保障房建设,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中新社发韦亮摄
自中共十七大提出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以来,中国实施了大规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间,全国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接近3000万套,基本建成约1700万套。逾2600万户城镇家庭住上了新房,近1亿人口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最近5年,是中国历史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最大、成效最明显的时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之所以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最基本的经验就是:“把保障性住房作为一项重要的事关百姓福祉的公共物品纳入政府的职能范围,而不是简单地推给市场”。
13次会议“强力推进”近1亿居民住房改善
多年以来,家住门头沟的潘玉林每到下雨天都会提心吊胆。他告诉记者,下雨时,棚户区的土坯房没有几个不漏的,能做的就只有想尽办法“治水”,“用盆接,用黄土泥堵上,或者买油毡铺在房顶”。
不过现在,坐在三室一厅的新房中,即便是遇到7月21日这样的强降雨,潘玉林也能淡定地泡上一杯茶,“现在痛快了,特高兴,到了享福的时候”。
潘玉林家的境遇,只是中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浪潮中的一朵浪花。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决定把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一项重大举措。
5年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先后13次召开国务院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在高层的强力推进下,各方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日趋提升。
2008年当年,中央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补助资金是197亿元人民币,到2012年补助资金规模已扩大近10倍达1900亿元。5年来,在逾5000亿元补助资金的力挺下,全国累计以实物方式解决了1200多万户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2008年至2011年底,中国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300多万套,基本建成1200万套以上,新增发放租赁补贴400万户。2012年,中国还将新开工建设700万套以上,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50万户。
截至2011年底,全国累计有2650万户城镇家庭住上了新房,实物住房保障受益户数占城镇家庭总户数的比例,由“十五”期末的5%左右提高到了11%。此外,还有450万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
高培勇指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顺利推进,不仅使近1亿人口改善了住房条件,而且有效拉动了消费,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补欠账顺机制保长效“基本住房保障”启动立法
在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过程中,棚户区这样有着大量历史遗留住房欠账问题的区域受到官方的重点关注。
目前,在中国各地大量存在的国有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里,房屋危旧、道路破损、设施不全的现象非常普遍。而居住在棚户区内的居民多为中低收入、下岗后退休职工家庭。
国务院副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与代表们一起讨论时曾动情地回忆说:“我曾深入棚户区,到那些为了国家工业体系建设出了大力的工人家里去看,确实很心酸,甚至于流泪。”
官方近年来一直把帮助棚户区居民较快地解决住房困难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2008年至2011年间,全国改造城市及国有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共900多万户。
在补齐欠账的同时,官方也在全力构建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和工作机制。
由于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状况、收入水平、家庭结构、住房需求等差异较大,因此,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推进能否适应不同情况居民的需求,显得尤为关键。
2007年官方部署加快建立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廉租住房建设;2008年,国务院部署实施国有林区、垦区、中西部地区中央下放地方煤矿的棚户区和采煤沉陷区民房搬迁维修改造工程;2009年,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针对部分地区新就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2010年,官方部署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满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以及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基本住房需求。
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覆盖不同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以及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等实物为主,以发放廉租住房补贴为补充的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在中国已初步形成。
在确保供应的同时,保障房的工作机制也日趋完善。2009年,多部委参加的协调小组成立;2010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成为地方目标责任考核的内容之一。
为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官方提出了进度是“硬要求”、质量是“硬杠杠”以及分配公平是“生命线”这三项原则,并加快推进住房保障立法。目前,《基本住房保障条例》已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正在紧张起草中。
高培勇表示,未来,中国要大规模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关键,依然在于进一步明确界定保障性住房的性质以及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责任。以此为基础,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政府支出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
高培勇指出,在继续增加政府保障房财政投入的同时,还要加快开辟保障性住房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快完善保障房质量管理制度。加快完善保障房的配租和配售制度。明晰保障性住房产权出资人所有制。完善保障性住房经营管理体制。
“33亿平方米”确保供给房地产市场趋向稳定
除了使近1亿人口改善住房条件、有效拉动消费外,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在楼市调控的过程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楼市调控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通过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限购措施,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遏制不合理住房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
高培勇指出,房价的高低,从根本上由市场供求决定。因此,在控制需求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增加供给,特别是增加与中低收入阶层密切相关的保障性住房的供给。“5年来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推进,为稳定房价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在保障房之外,新增商品房也为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显示,过去5年,中国新增商品住房达33亿平方米,3000万套以上,占1998年实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商品住房供应总量的50%。
在供需两端共同发力的情况下,多数城市房价涨幅已明显回落,部分城市房价开始松动。随着保障房建设继续提速和房地产市场总体稳定态势的延续,中国居民“住有所居”的梦想在未来有望更上层楼。
[url] 本站强荐: ネ城 ネ真_人 ネ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