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上茶源于我在家乡种茶、炒茶的那段经历。古人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能喝到一杯香茶很不容易,它同样凝结着茶农们的心血和汗水。
. W. x- ], ~) q1 A 1974年,我高中毕业,回到付家庄村务农。村大队干部把我安排在副业队种茶组,我爽快地答应了。村里的茶园有50亩,是从南方引进的白茶,也是当时公社里安排的实验基地。茶叶组的男女老少分工明确,大家各司其职,我和另两位青年被安排学习参观和炒茶。" r6 x1 J! D: o% e( U7 @5 P
县供销社副食品公司的臧师傅是技术员,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开始学习茶树管理。在北方,茶树的大敌不是虫害而是寒冷,为保护茶树,每年立冬前要用土培好树桩,然后在茶树的背阴面竖起密密的玉米秸,秸外再敷一层草帘,这样层层围护就是为了使茶树不被冻死。来年清明节前挖去培土,锄一遍地,让茶树晒晒太阳,提高地温;立夏前再拆掉玉米秸风帐,通风透光。
3 M9 s b1 O+ Q! |' ~ 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茶叶生长很快。嫩芽长到一定程度时,种茶组全体社员便开始采茶,边采边哼唱小调,显现一派江南采茶景象。特别是采雨前茶,大家都加班加点,起早贪黑赶时间,干得热火朝天。$ R' t0 U! W4 l4 R: y. e: K+ \
茶叶采下来之后要运到炒茶厂,须趁着鲜嫩劲儿炒制。事先在墙角垒一个60公分高的圆形锅台,把八印或十印铁锅放上,锅底朝墙,呈50度角,以保证锅受热均匀。炒茶时只烧松毛杂草等零散物,当锅内温度达到80度以上时,往锅内倒入鲜茶,用手交替快速向上抛撒茶叶。由于弧形的原因,抛上去的茶叶自然落到抛点原处,直至将茶叶炒到油绿的颜色时,就可以出锅了。有时根据需要,炒制好的茶叶有的搓成卷,有的磨成团,有的压成条,有的捏成花等等。那时,崔召供销社食品门市部柜台上出售的茶叶就是我们生产的。因价格低于南方茶,销量很好,尤其是顶心茶在春节时都作年货分配了。" O+ s" t* Q" `9 I& N, k1 z
茶树一年四季都有收获,春末夏初的时候可将底层叶制成茶球,特点是很顶泡,普通群众都喜欢。到夏季中末期,又可采一批嫩芽制成商品茶,但质量不如春茶。到秋季最后一批茶叶可制成粗茶。从霜降到立冬期间仍可适当采点老叶作茶砖,小雪后的落叶多被村民和外村人收起来制成茶饼自饮了。
, f$ l7 D( | y* { v6 N8 x( ~ 我爱上喝茶,就是从炒茶开始的。休息时泡上一碗既解渴又去热。刚喝时总觉得苦涩难以下咽,夜里还睡不好觉,后来逐渐适应了,也就与茶结下不解之缘。茶喝得时间长了,品出了香味、醇味、甘味。过年过节时送点亲手炒制的茶叶给同学朋友,喝过后都说不错!我听后心里也美滋滋的。当时我不定期为村里办黑板报,有一次,我结合种茶、管茶的经历编写了一段山东快书,名叫《南茶北引大丰收》,在村民中广为传唱。
$ ]" Y! w. [$ O+ J- } 谁料两年后,正当茶树旺盛生长的时候,我被调到了公社工作,人虽走了,心里还总是牵挂着那片绿油油的茶园,工作之余常跑去看看,有时主动找熟人为茶园买点好化肥,同伴们特别高兴,都说茶园种得好,有你一份功劳。因此,每年炒出的好茶他们都送我一包,自此我饮茶不断,越饮品种越多,越品人生越幸福。
1 j3 s3 h8 z" ^/ Z+ S3 K2 v0 i+ s$ r. }' ?7 v4 Q
[url] | . .? 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