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蓼兰镇许家社区
□通讯员 张德杰
蓼兰镇正在建设的许家社区,40多幢深蓝色二层小楼已悄然矗立起来,寂寥的冬季,记者远远就被平南平原的田野上这一簇不俗的“深蓝”抓住了视线。据了解,许家村离蓼兰镇驻地4公里,不靠公路、不临城镇,典型的农业村庄。
分类建房满足不同人需求
走近许家村,深蓝色的“小二层”就变得具体起来,有车库,有庭院,还有放农具的“过廊”、小仓库……“楼上楼下240平方米呢,”社区居民张堂云在门前欣喜地说道:“花了不到20万的成本价就有了自己的小别墅,以前想也不敢想。”
今年我市重点推进42个集聚型社区建设,许家社区是其中之一,包括许家、长庄、田家庙、小庄、张家疃、侯西庄6个村,1000多户,3200多口人。这么大的集聚型社区,为啥寻思着盖小二层别墅?
“新型农村社区的住宅要因地制宜,”村支书徐忠军是三十年的老村官了,他谈了自己的观点,当下最适合农村实际的是“小二层”别墅和多层楼相结合的方式,“小二层能容纳农村的居住方式和生活习惯,但太不省地方了,”他分析,多层楼其实受到很多农村年轻人的欢迎,他们向往现代化生活,家里的地有老年人种,但都来住楼,拖拉机、水泵和生产农具往哪放?徐忠军的结论是,等到未来实现规模经营了,种地的人大大减少,“高楼化”的时机才会成熟。而目前应循序渐进,许家社区住宅规划建设中,采取的是小二层别墅、三四层楼房、五层楼房各占三分之一的模式。
“许家社区的6个村,各个村的居民购房价格上都是一样待遇,”徐忠军介绍道,村内的旧房也不错,将根据财力和村民意愿进行逐步改造,“不逼农民上楼。”目前,邻近的田家庙村、长庄村,已陆续有村民自愿购买平价“小二层”,融入新社区。
现代居住设施样样齐全
“咱老农民,有这个小庭院比什么都好!”村民张堂云的妻子李爱翠爽朗地说道,种点菜、养个花,在高楼上没地方不行啊!他们两口子今年春天带着儿子搬到二层楼房。
“在农村,老人们都讲这句话:接地气,二层小别墅能提高居住水平不说,又接得上地气,方便!”李爱翠觉得,农村社区就该有点儿乡土味儿,干嘛非模仿城市呢?儿子张浩男住在二楼,他的观念和老一代人完全不一样,“我一点也不讨厌住楼”,他笑着告诉记者,“水、电、气、有线电视、网线一样也不少,一点也不比城里的住房条件差!”
“农村干嘛就一定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小张神情认真地说了自己的观点:村里头接近大自然,空气好,完全可以好好打造环境。他认为,如果乡村社区都建得很好,像许家社区这样,那现在跑出去的农村年轻人恐怕又会回来了!
“出门不远就是社区活动中心,”徐忠军岔开“敏感”话题介绍道,这是村民们最喜欢的地方,面积有6000平方米,有300多平方米的超市,有综合服务厅,有远程教育室,有培训活动厅,“医务室升级了,”他介绍,平度二医的大夫过来坐诊,护士过来输液,就地结算。这里还为年轻人建起了篮球场、羽毛球场,给老年人建了门球场等很多设施,成为不少老年人老有所乐的场地,他认为,这是新社区区别于旧村庄的一个“标志性景观”。
产业支撑新社区根基
“俺住上这小二层别墅后,继续种俺的7亩地,种桑养蚕!”村民徐丰山如是说。
实践证明,没有产业支撑的新型社区,很容易成为一个“空壳”,难以持久兴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许家社区作为集聚型社区,在合村并居的过程中,紧紧依托着产业分布的规律进行整合。
作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蓼兰镇的农业产业布局是“南粮北桑”,而许家村正是桑蚕产业核心村,影响和带动着周围的村庄,“我们社区这6个村庄,都有种桑养蚕的传统,共有桑园面积2000多亩,今年亩均纯收入5000多元。”
有了产业基础,农村新型社区才能体现更丰富更强大的内涵。据了解,许家村集体积累达到1100多万元,有了这个“资本”,许家社区酝酿着破解一个大的课题——当前“爱幼有余,尊老不足”的现象。“社区将实行65岁养老补贴制度,”他介绍,年龄达到65岁的老人,每年由村集体发给一定数额的现金补贴。另外,还实行“五保户”供养制度,村集体每年定期为他们修缮房屋,每人发给500斤小麦、500元现金,水电免费,医疗费实报实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