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来,
平度市崔家集镇宅科梁家村的村民一直被出行困扰——村里实施“户户通”工程,路面被挖掘机刨开了,可很快,工程停滞了。村民门难出、路难走,心里堵得慌。记者调查发现,作为我市乡村振兴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户户通”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推进慢等问题,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平度市崔家集镇宅科梁家村村民:胡同什么的都挖了,下雨没法走,你看我都穿雨鞋了。
平度市崔家集镇宅科梁家村村民:洗个衣服都不敢洗,淌不出去水,水都存在这里。
11月18日的一场降雨,让平度市崔家集镇宅科梁家村的村民犯了难,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将近一个月。10月下旬,镇政府组织施工队,对村内一条主干道和五十多条胡同道路同时开挖,但是,在完成主干道硬化后,施工队就全部撤离,留下了被“开膛破肚”的胡同。对此,11月18日,记者将情况反映给崔家集镇政府。
平度市崔家集镇城管环卫办公室工作人员:村干部不想办法能行吗?他肯定得想办法,先坚持一下吧。
镇政府的工作人员让找村干部,但是面对这一问题,宅科梁家村的党支部书记也直挠头。原来,按照崔家集镇“户户通”的施工流程,由镇政府统一组织三个施工队,对全镇120个村庄的路面实施硬化,但是施工队力量有限,村里也只能干等。
平度市崔家集镇宅科梁家村党支部书记:村里什么都说得不算,俺连个施工队的人影都见不到,就硬往村里压。
就在记者采访当天,11月18日,村里又接到镇上关于推进“户户通”工程的硬性要求:全村一万多平方米的路面,必须在月底前硬化超过80%。这边是紧迫的工程进度,另一边还有资金难题。“户户通”资金的筹措,主要通过“财政出、村庄筹、群众捐”的方式。在实施过程中,除了财政拨款,捐筹工作都由村庄承担。由于集体收入不足,宅科梁家村在筹集了6万元资金后,眼下仍有超过16万元的缺口,于是村里打算只给已捐款的村民实施门前硬化。
平度市崔家集镇宅科梁家村党支部书记:没有法,就是按种地人口,一人拿200块钱,这一条胡同你拿不上这个钱,就不给你打(通)了。本来半个好事,弄得还有打举报电话的。
在推进“户户通”的过程中,任务要求与基层实际有差距,导致工作推进慢,群众有抱怨,对此《今日聚焦》曾多次报道。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好事没能不打折扣地落实好、执行好,基层也确有难处。交流中,宅科梁家村党支部书记还向记者吐槽,类似情况也存在平度市崔家集镇宅科梁家村党支部书记:什么时候也来,苞米到处都是他也来,他也该检查检查,他不管你。
记者在平度市、莱西市的多个村庄走访发现,不少村干部对此感同身受。
平度市明村镇某村委工作人员:越忙了越来检查,秋收时候农村都忙的,粮食正好往里收,街上一街粮食,根本没法看,那还能验上(合格)?扣分就扣,也没办法。
莱西市院上镇某村党支部书记:农村门口有个水桶了,有个扫帚啦,用着方便,这个东西有的话检查卫生都不行。
多名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和卫生检查相比,日常需要填报大量表格,更让他们应接不暇,甚至同一份材料填完纸质版,还得再交电子版。
莱西市院上镇某村党支部书记:太多了,不管大小事,必须一块往上报,平均算一天不能低于两到三个的任务。
平度市崔家集镇某村党支部书记:这个统计,那个统计,打这些表格,一年七千八千地花。
“负重”如何能干好工作?采访中,有学者表示,如果安排任务、布置工作都能更从村庄实际出发,计划和标准都更“接地气”,以“户户通工程”为代表的各项工作,推进肯定会更加顺利。反之,则会耗费基层工作人员有限的精力,也助长滋生形式主义。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陈维民:抓任何一项工程,不能一刀切,不能派任务,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用协商的方法、多元共治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依靠行政命令。
中国人民大学法治与治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杰文津:治理相关的检查形式主义,就必须打破站着看的一种姿态,应当从规范的角度设立相应的考核标准。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重心,也是一切工作的开端。让基层工作人员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需要转变思想理念、理顺工作方法,通过更加科学的评价系统,提升基层治理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本台短评:有“标”更要有“准”
户户通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解决的是农村交通短板,改善的是农村人居环境,与村庄发展和群众幸福感息息相关。然而,各区市在执行中不断遇到各项问题,影响了工作推进。深刻认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助于我们增强解决发展中遇到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层工作是重点、难点和矛盾的聚集之处,不管是安排部署,还是督促检查,都要立足一线,把基层实际考虑进去,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既量力而为,又尽力而行,有“标”更要有“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基层工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