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过去,腊月里,家家户户都忙着蒸枣饽饽、面鱼、圣虫等面塑,喜迎新一年的到来。春节临近,家住经济开发区大十里堡村的戴居华老人,也开始制作面塑,祈福纳祥迎新春。
□记者 谭晓鹏 文图
面塑是平度一项古老而常见的民间艺术形式,花样品种丰富多彩:有办喜事的“喜饽饽”、春节供奉的“枣饽饽”、正月十五的“圣虫”、清明节的“燕子”、七月七的“巧饼”等等,其中尤以“圣虫”最具特色。圣虫是用面粉制作的蛇形、刺猬等面塑,蒸熟后分别放在粮囤、面瓮内,因“圣”与“生”、“剩”谐音,寓意“生粮”有“剩余”,用之不断。
戴居华老人,今年70岁,古岘镇大朱毛村人,结婚后嫁到开发区大十里堡村。在老人家中,记者看到各种各样的“圣虫”,有刺猬、蛇等形状,口含镍币或红枣;有单独一个的,也有三个成组的,憨态可掬,生动传神,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据戴居华介绍,过去面塑在民间十分流行,婚丧嫁娶、过年过节等都少不了。戴居华的母亲是做面塑的高手,无论是什么品种的面塑,都信手拈来,栩栩如生。戴居华说:“那时日子紧巴,只有年节的时候才舍得做面塑,大人做,我就拿一块面团在旁边学。平时没有面团,就拿泥来练。”结婚成家后,生活艰苦,没钱买玩具,戴居华就用泥巴捏出各种小动物给孩子们玩,说起这些时,老人的儿子——泥塑艺术家高杰还是记忆犹新。
戴居华说,面塑里做得最多的就是“圣虫”。做“圣虫”讲究“开三不开四”,图个好彩头;要三盘或六盘,卷成蛇状,寓意“三六九,往上走”。将揉好的面团搓成一头粗一头细的长条,粗的一头在上垂直地盘成几圈,然后用剪刀剪出“圣虫”的嘴,把红枣片放进去做芯子,再用剪子、顶针等工具做出花纹、鳞片,最后用“墙扁豆”粒嵌入头部两侧当眼睛,“圣虫”就做好了。另有“刺猬”、“猪”等形状的制作手法和“圣虫”差不多,分别用红豆、扁豆作眼睛,看起来生动传神,憨态可掬。“圣虫”做好后,稍微醒一下,就要放进锅里蒸。老人说:“光做得好不行,蒸也很关键。旺火猛攻,算好时间,蒸出来的‘圣虫’才会有模有样,生动有神。”
春节里,除了蒸“圣虫”,还要捏面灯。戴居华说:“那时按照家里人的属相用豆面捏出各种生肖动物灯,家里人多,每年我都要捏满一案板。”说到这儿,儿子高杰说:“我属猴,俺妈就给我捏个猴灯,带着草帽,放在门口看门,我印像特别深。在我的泥塑创造里经常借用,非常有韵味。”受母亲的影响,高杰从小酷爱泥塑,如今已是“山东省民间工艺大师”,荣获“泰山文艺奖一等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自己动手做面塑的人越来越少了。戴居华说:“现在手艺不如以前了,做出来的东西没有以前好看了。不管怎么样,过年过节还是要做一些,这样才更有年味。”
ㄢ城 ㄢ真_人 ㄢ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