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人民:惊闻百年栈桥坍塌,这真是前所未闻!怎样塌的?客观上讲肯定和狂风暴雨有关系。但狂风暴雨只有今年有?不是!今年的狂风暴雨百年来最大?不是!那是怎么了?不好说!栈桥,在青岛人的心目中是个什么地位?犹如北京的天安门,犹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犹如……,你可以说说。
“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
老青岛应该都熟悉的一首童谣。楼主小时候住在四方,可羡慕当时住在街里的人,那时的街里就是现在已没落的中山路、栈桥一带,当年的中山路可是青岛的地标,洋气的代名词。楼主的妈妈一个月能带楼主去一次中山路就不错了,在那里可以买到漂亮的裙子,漂亮的鞋子,还可以吃微波炉烤肉。而现在,中山路已没落,我也不记得几个月前还是几年前去过中山路了。
昨天,一条微博戳了楼主的眼珠子。“暴雨来袭,栈桥毁了!”顿时间,楼主顿时间那叫一个心痛,心里有种说不出来难受,栈桥就这样没有了吗?以后重新打造的1:1的栈桥,还是栈桥吗?各种胡思乱想涌上心头。后来翻了各种新闻,得知是栈桥的桥体坍塌。楼主算是松了口气,栈桥还在,青岛还在。
5月27日,青岛连续下了两天的雨还未停,又恰逢周一,上班的市民发现,青岛地标性建筑栈桥在经历了狂风暴雨后,东侧30多米长的桥体出现坍塌,桥上的电缆闪着火花。据悉,此次坍塌发生在26日夜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目前栈桥已经封闭。
或许有人觉得楼主在瞎操心,栈桥是否在跟楼主有什么关系。其实,作为一个老青岛,我们都知道青岛的历史,一个小渔村。德国侵略青岛的时候,才把中山路、八大关一代建设起来。栈桥,建设的早一些,楼主听老人说,是李鸿章建的,青岛最早的码头。楼主作为一个青岛小市民眼中,青岛就这么点历史。非要追溯到明清时期等等,楼主那些繁琐的文字、内容,楼主没有往心里去,脑海里,青岛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楼主眼中的栈桥】
在楼主的童年,栈桥--一个学校春游才会去的地方,一个妈妈奖励才会带去游玩的地方,那里有楼主曾经简单、天真、羡慕的回忆,及时现在逛利群、逛海信、去五四广场、去奥帆中心,官场争夺、名利追逐、物质满足等等,即使现在再去逛栈桥,也换不回曾经逛栈桥般的纯真,开心。
曾经的栈桥是免费的,后来不知哪个脑子发热的,出了门票政策,逛栈桥收费2元。一时间,青岛市民都不去栈桥了,没意思,谁会为了那个破坝花两块钱。栈桥一时间人烟稀少,有关部门又看情况不对,出了新政策:青岛市民持户口簿,免费逛栈桥。闲的啊!谁逛个栈桥还拿户口簿。就这样,栈桥变成了外地人的旅游景点,及时到后来免费观光,为时已晚,因为中山路已没落,很少有市民再有闲心去逛栈桥。栈桥就成了小商小贩、新疆切糕、算命转盘、拍照收费的地方。
【栈桥的前世今生】
在青岛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写什么也别写栈桥。”120年来,本地有名无名、职业玩票的文人墨客已经颂尽写绝了这座桥。栈桥之于青岛,就像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作为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城市地标,它是这个城市最早的码头,既以“飞阁回澜”位列“青岛十景”之首,又默默见证了百年的荣辱岁月。
栈桥始建于1892年,1893年竣工。当时全长200米、宽10米,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建筑。
德国侵占青岛后,于1901年对栈桥进行扩建,南延桥面至350米。
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岛市政当局对栈桥进行扩修,将原桥的钢木结构部分,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铺以水泥,桥身延长至440米,同时将桥面高度提高了0.5米,并在南端增建了半圆形防波堤,堤内新筑具有民族风格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定名回澜阁。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栈桥十分珍视,多次拨款养护维修。
【文人墨客笔下的栈桥】
这座栈桥,位于青岛市中部之南海边沿,正当中山路的终点,笔直一条,伸入青岛湾,似一支银箭,射入碧芒的大海……栈桥两边立着
两行白石柱,每一柱头,安设一盏水月灯,圆圆的,正像一轮乍自东方升起的淡黄色的月亮。
——1935年,女作家苏林
伸出海面的栈桥……海天的云彩永远是清澄无比的,夕阳快下山,西边浮几道鲜丽耀眼的光,在别处你永远看不见的……
——爱国诗人闻一多
栈桥风雨流亡夜,雪碎冰崩浪打礁!逋客生涯随去住,荆榛前路卜飘摇!
——作家萧军
"> [/img] ﹥﹥ ﹥ [/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