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笔者在老家发现这样一件事情,感觉不吐不快。
事情是这样的:一大早,村委的“大喇叭”就吆喝起来:“大家伙儿注意了,咱村某君刚刚杀了头猪,要割肉赶紧到大街来了……”有些群众听了就调侃道:“‘大喇叭’就知道瞎吆喝,不能把如何办理房屋确权等咱弄不明白的事儿给说道说道?把咱不明白的惠民政策及时通过‘大喇叭’一吆喝,咱的心里不就亮堂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大喇叭”是农村群众学习政策、传播文化和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上世纪60年代,“大喇叭”覆盖了广大农村,成了群众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媒介。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电视、电脑、手机等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喇叭”逐渐被人淡忘,昔日风光无限的“大喇叭”使用频率越来越低,有的甚至成了“哑巴”。
近年来,随着中央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惠民工程越来越多,宣传贯彻落实这些民生工程就成为了基层干部的重要工作。长期以来,这些工作基本上是靠镇村干部一家一户地宣传、落实,这样不但费时费力,效率低下,遇到一部分群众在外务工不在家的时候,还是不能及时得到宣传落实。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村庄的“大喇叭”确实没有起到“宣党之声、传民之情”的传音筒,倒是成了“吆喝买卖”的发声器。其实,群众还是非常盼望能通过村内的“大喇叭”,听到党和政府相关惠民政策的佳音。
笔者认为,建设幸福新农村,就要让村民知政策、懂法律、学科技、讲文明。“大喇叭”虽小作用大,它是宣传政策的大阵地、传授知识的大平台、倡导文明的大讲堂。我们应该让“村村喇叭响起来”作为建设幸福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抓手,结合村庄精神文明建设,各村成立“广播站”,确定“播音员”,定时“发声”;广播内容可以涉及农村政策、农技服务、科普知识、致富信息、歌曲文艺等诸多方面。市(镇、街道)还可以定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村,通过“大喇叭”开展专题讲座和培训,使党和政府的声音第一时间传到千家万户,民生工作第一时间得到贯彻落实,科技致富信息第一时间得到普及。这样,既能让群众第一时间做个政策的明白人,又能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使用“大喇叭”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艺术,多贴近民心,避免内容简单化,语气粗暴化,多些温情,多点语言艺术。要突出广播内容的及时性、针对性、实用性,用农家话讲农家事,让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让“大喇叭”真正成为宣党之声、传民之情的大平台。
"> [/img] ”`”` ”` [/ur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