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2 U& C/ _/ d( Q. v/ `* j6 H" f
1 r: c/ X1 }% B0 K# E9 y+ `: q$ ~! t C8 d# d/ _. R2 [% L; [! R+ x: a
文/ 秋风
+ m) ?) m3 I9 v) F4 x& e9 q0 W, `( x, F; _- h P
1月12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前落成,雕像正对东长安街,孔子雕像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身体左侧佩戴有一把宝剑。
# ~2 {- ^) Y3 L9 i1 U& Y
8 w) _/ J) {$ u P天安门广场旁边、历史博物馆北门树立了一尊面向长安街、天安门的孔子雕像。此事很自然地引起人们对孔子的关注,以及争议。 1 f6 F6 V7 E3 z" K2 P' @
& }& c- ^/ R. M% l5 O
毫无疑问,只要是中国人,只要上过小学,都认识孔子。但孔子是什么样的人?人们的看法恐怕高度分歧:
' L0 t6 q3 G5 v
5 M4 \( T' {1 r上了年纪、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很可能以为,孔子是鼓吹复辟奴隶制的反动分子。 + I) t: u8 f1 L; ?+ [4 A+ C$ v
8 {+ R& I1 H0 n o. \# J! r
知识女性听到孔子,可能马上联想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会觉得他是个令人厌恶的男权主义者。
; X, }& ]! T! Y* y# N3 s: U- c
2 W" j( R. }4 b( c% s关心自由的人士听到孔子,很可能联想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会认为孔子鼓吹等级制和专制。 7 q+ u$ w* v: ]( B, d
5 v( X) b: j) G1 o% b
热爱市场的人士马上会联想到“不患寡而患不均”,会认为孔子鼓吹平均主义,据说中国的平均主义观念和制度源远流长。 4 L) }& ?9 W U9 R
3 b: ^" u6 @" ~3 U5 u- A7 [
在过去十年中接受教育的年轻人很可能客气地认为,孔子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好像他鼓吹“和谐”,但他离这个时代似乎过于遥远而无干了。 . B( {8 w2 }+ _ T' h( o
# O! u! g4 \3 U6 M3 z ?我不敢说各位的联想、想象不正确,我也曾有过上面某些看法。但这些年来研读《论语》、研究西周、春秋历史后,我形成了新认识。一幅全新的孔子形象逐渐浮现,这形象让我本人也大吃一惊。且容我向各位描述这位你也许非常陌生、从来不会想象到的孔子。 & ?% q+ i, O1 Z7 A
# P9 S/ _/ C5 G& U0 W$ z先理解封建制
7 w& [1 @) \+ v6 Y' I* _
! N" c, P1 c0 ^7 C3 E* J$ a: D欲理解孔子,必须正确地理解封建制。因为,孔子就生活在封建制开始松动的时代,而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坚守封建的理念,并将其予以转换提升。
3 C6 z2 Y3 c1 ?2 c- w8 K
4 c; J3 b' j3 n+ k. _7 m1 I! A你肯定觉得奇怪。是的,理解孔子的前提就是忘掉你从课本中学到的“封建社会”概念。这也许是人类学术史上最离奇的一个概念。20世纪的理论家们所讲的封建社会,恰恰是古人所讲的封建的对立面。今人所讲的封建社会,恰恰出现在古人所讲的封建制崩溃之后,也即战国、秦。事情很明显:古人和今人中间,必有一个在撒谎。我当然相信古人,古人有什么理由欺骗两三千年后的我们?
) N$ [7 ?+ d% j+ D9 U; T) o) w: F% H2 S$ Q! }
古人早就说了,战国以后是郡县制,西周、春秋是封建制。查阅《尚书》、《诗经》、《春秋》三传灯文献,周人自己就是这样说的。
2 O* K# r3 p, c4 ]. K/ u' h" ~* N- n$ I, X9 o9 g9 ]7 [
把封建定位在正确的时间坐标上后,我们就可以正确地理解封建了。这个事情太复杂,让我简单地概括我的研究结论:封建制借助一种最简单的人际关系单元组织了一个高度复杂、具有伟大的扩展能力的社会治理体系。 ( U# { F( v6 h8 n
4 Q+ n, P7 C( W7 p# v1 v
设想两个自由人面对面站着,一个人俯下身来对另一个人说,我把我的人身交给你,全心服事你。是为臣。另一个人说,我接受你,也保护你,我赐给你一块土地作为你的报酬。是为君。周人把这个过程称为“策名委质”,如果是周王封建诸侯则叫“策命”。由此,这两人订立契约,形成君-臣关系。
) a: t6 i4 q9 D l# l0 _
% W, e% [3 g( }$ a |7 H( L5 }3 `这就是封建的基本治理单元。除了最高的君——周王,和最底层的庶民,所有人同时是君和臣。举例来说,诸侯是周王之臣,又是大夫们的君。所有这些人都是通过契约方式相互建立起君臣关系的。 # m/ @; [% K5 r, K. ]
6 j* w0 Y) [! L. [$ y2 q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孔子周游列国的涵义。孔子先祖是宋国的大夫,遭遇内乱,流亡鲁国。孔子虽生活于鲁国,但只要鲁侯未封赐他为大夫或委他以公室官职,他与鲁侯根本没有关系。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爱国主义”,孔子之所以愿意定居鲁国,也许仅仅因为,周王室已经衰落,“周礼尽在鲁”。其实,孔子是自由人,他可以与任何诸侯通过订立契约,建立君臣关系。
2 b% s$ ^: R3 V; W) R7 z9 M3 ~9 J P6 T$ Q
封建君臣关系是自由人间订立的契约,这一点也决定了,君臣二人的权利-义务当然是不均等的,却是相互的。臣对君有义务,但君对臣也有义务。双方的权利-义务相互依赖。任何一方不履行对对方的义务,另一方可解除契约,甚至起而反抗。这被视为后者的一种权利。
^+ ]& I6 F% w- _6 ]' B1 ?) V! x& X9 \7 D7 [: U
在封建制下,所有人通过君臣契约联结起来,两个人可以扩展为“天下”,并可以无限扩展,包容看得见的所有人。在这个封建的天下,没有行政,没有政治,因而没有后世所崇拜的权力;在这里没有常备军,也没有税收。太不可思议了?但请相信我,我在这里说的每句话,都已有几万字的论证作依据。
- Y) [( x8 G/ C& ]+ z+ r% u
6 `4 A/ G; z0 w. Y' Y W美国一位史学家汤普逊曾说:“封建制度可能是人们的头脑所能想出的最合适的政体。”我同意这句话。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经典封建制的姬周王朝,持续 800年,为时最久。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封建制的精妙。而第一个现代宪政国家——英格兰的宪政制度,正是封建治理之道实现新生转换的结果。
+ q9 b4 J! T1 K3 c' f; H. B$ _
/ s, X- h, X+ T6 W0 E复礼为什么
( w/ H, ? [; d" l5 ~+ F4 B6 |# L2 R# u8 h6 D$ \3 ~$ g) @
孔子的历史意义,也正在于,在王权专制即将降临华夏大地的时候,坚持封建的美好原则。孔子所设想的通往优良治理秩序的方案是“复礼”,也就是复封建。
# K" p2 @9 U+ M1 d" q. k1 n
! F# K. L( H1 a* e0 w, S一提到礼,有人马上想到吃人的礼教。但这个才是吃人的谎言。周代没有今天人们熟悉的法律,维系社会秩序的就是礼。这样的礼治也许是人类所能设想的最好的规则之治。
9 m- h" |2 f6 Q z/ Q, M% G$ [
% r4 d y9 D4 Y5 l7 k礼是什么?礼就是西人所说的法(law)。请注意,不是律。它们不是某个至高无上的人一次性制定出来的,而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透过实践自发形成的。其主要来源有二:第一,普遍的社会习惯,这也就是孔子说的“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的含义。第二,周的历代先王在封建诸侯时所发布的策命书和其他文诰,比如《尚书》所收的文献,被后人视为具有永恒约束力的先例,并且也转化成为习惯。 / I1 ?$ W# y/ O, X+ Y! Y+ A* v
7 h1 x% |" ?# T. m/ O2 b总之,礼就是习惯法。因此,礼就像空气,无所不在。自由人间的君臣关系主要靠礼来界定和维持。至关重要的是,礼制规则是客观的,所有人都平等地受它的约束,包括君。尽管君臣的权利是不均等的,礼却平等地约束君臣。
2 C3 e# w4 m. ~2 ]- G) j( [( U4 @6 ?7 d. g7 }
也因此,礼治就是自由的保障。礼为君对臣可以行使的权利划定一个界限,从而划出一片属于臣的自由空间。双方都可以根据礼向对方主张自己的权利,并自行寻找救济。其他人也可以依据礼向那些遭受损害者提供救济,惩罚侵害者。 % E6 \7 D9 c4 P; x3 y! _6 ]/ Z
9 e2 h% k9 b% S2 k如此礼治秩序类似于欧洲封建时代的法治秩序,而这正是现代法治的源头。孔子之主张复礼,要旨就是恢复保持封建的自由。 # f5 h8 n+ e) \0 `
" Y& G$ `+ t5 B; H7 x+ u! H
这里涉及礼与刑的关系。法家所谓的法主要是国王用来打击犯罪活动的刑律,这种刑律完全可能变成君主维持专制的工具。秦始皇果然以刑律进行严酷统治。礼却是整个共同体的财产,任何人都控制不了。孔子主张复礼,就是维持这种不受君主意志控制的习惯法之治。秦以后中国社会还保持了一些活力,就是因为,普通人民的生活主要不是由刑律,而是由人民中间自发形成的习惯法调整的。 6 K) U& B. |* C% D/ W( O+ e2 p% e
4 f- l4 V) b: G/ B& O$ z有人也把儒家的治国思想说成“以德治国”,并据此排斥法治。但这显然是望文生义之说。礼绝不仅仅是道德规范,而是范围广泛得多的客观的规则体系。春秋时代、包括孔子所说的德,也绝不仅指道德。孔子时代最重要的德行是“忠”、“信”,忠者,忠于契约所规定的义务,信者,信守契约。德不是简单地要人修身养性,而是要求各方,包括君,遵守契约和客观的规则。这样的德治,其实就是礼治,也就是客观的法治。孔子的“以身作则”也不过是说,君遵守规则,不破坏规则,臣也就会遵守规则,忠于职守。 5 g" p" v4 \1 ^% m4 G5 ?4 n% b
/ F% N# L) g; g+ U: e0 B
君君臣臣的真义
( f; F7 f- A, a9 Y2 b9 O. m; S
& ^+ v$ p3 a" w1 @6 j* w9 ~3 Q与复封建相关,孔子主张“正名”,也就是让很多现代人不满的“君君臣臣”云云。关于这一点,《论语·八佾篇》中孔子说过一句意思更为清楚的话: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对封建君臣关系的性质最为精准的概括。 + a# V9 K- z r
. l' O" G B. T5 E3 C孔子所说的“礼”是习惯法,它明确规定了臣对君的义务,也明确了这一义务的限度。君只能在此限度内要求臣。归根结底,这里的“忠”,不是忠于君本人,而是忠于契约所规定的义务。
1 K. P6 S6 P% y( u, k( f# ~
5 o7 P! a' j" g! P8 ?6 t* I一旦君对臣的命令超出了礼所划定的合宜性之范围,臣就可以拒绝履行。孔子这句话后面其实还有一句潜台词:“君使臣不以礼,臣事君不以忠”。如果君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强行对臣主张某种权利,臣完全可以拒绝。如果君侵害臣,臣完全可以拿起武器反抗。
$ m' |; @8 K" r, f" j3 D6 F' k2 q3 m6 m- Y
孔子的言外之意,孟子后来十分清楚地说了出来:“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这样的君没有履行君的职守,也就丧失了君的名分。人民推翻桀、纣,乃是“诛一夫”,人民是按照礼制处死践踏了与人民订立契约的那个人。
7 e3 t @8 S8 B7 i. [! Y+ c- _4 R6 z6 M d9 [. i* Y: ?
因此,按照封建原则,领主怎么样对待封臣,封臣就可以怎么样对待领主。封建君臣关系的这一基本伦理恐怕正是孔子所树立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儒家根本原则的社会背景。孔子将理想的封建君臣关系予以抽象化、普遍化,确立为处理所有人际关系的一般性伦理原则。
& ~" q$ l' C' S! { }3 s, R0 g+ ]6 D3 X: Z" {3 ~2 Q; W
因此,君君臣臣的涵义与今人所误解的正好相反,它强调:君与臣民之间是契约关系,而非命令-服从关系。如果君对臣民提出契约之外的要求,臣民可以拒绝;如果君侵害了臣民的权益,臣民可以反抗。这种反抗必然会得到上天的支持,因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是儒家天道主义信仰的根本要旨。因此,儒家既是保守的,但也具有革命倾向。
% I% W( X; i4 L$ n6 t
# z L: S3 E( r |) N打开平等之门 ' {+ H# z/ b! s
% p4 w6 v3 U% E5 z6 f) S作为孔子最重要思想贡献的仁,也与封建的君臣关系有一定关系,但孔子对其作了平等主义的超越。 , p; X' |9 S! u. N7 f% P5 A
$ f1 R8 q: v) F/ I, w% p, _- G' `封建君臣双方的权利-义务是相互的,彼此都把对方当成自由而有尊严的人来看待,相互以礼相待,尊重对方的权利,履行对对方的义务。而《中庸》所记孔子的一句话最为精练地呈现了“仁”的内涵:“仁者,人也。”汉代大儒郑玄注曰:“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也即,人相互把对方当成人对待。
9 y9 b# K' o* l0 T5 W: @( i; F" ~! J: f+ A' k$ R4 H
由此也立刻可以看出,孔子突破了特定的君臣关系,而从“人”的角度讨论“以人意相存问”。孔子希望所有人对待所有人都以对方是跟自己一样的人那样。经由这样的转换,平等之门被孔子打开了。
6 h3 a, ?, h! i# c* ~$ Z( l% x# t2 d8 t
阿克顿爵士说过,封建制是自由的,但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缺陷:等级制。孔子坚持复礼,也即坚守封建的自由。但他也意识到礼制的等级性,病注意到有人利用强势地位强制他人。因而,孔子同时提出仁的理念,把所有人置于一般的人的地位,从而,自由的人也获得了普遍的平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