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学习雷锋好榜样……”,曾几何时,这首脍炙人口的雷锋颂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在当今社会,雷锋,已由一个人名演化成一种文化精神。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简称为雷锋日,在雷锋日前夕,记者走上街头,体验学雷锋,但实践发现,雷锋日是哪天有人不知道,主动助人为乐、做好人好事有时也不被理解,但记者求助时,依然有人伸出援手。
体验一 做好事被拒绝
时间:上午10时30分
地点:长途汽车站出站口
一位50多岁的女士左手提一个大包,右手抱一个两三岁的男孩,慢慢走出站口,非常吃力。记者迎上去:“我是一名志愿者,无偿为您服务,我帮您提包好吗?”“不用!不用!”女人神色充满警惕。
10时50分左右,记者走出站口时又看见这位女士,她正焦急地四处张望。记者再次上前搭话:“大姐,你到哪里去?我可以帮您吗?”“我在等家人来接。”“等了这么久,该累了吧?”记者主动把手机递过去,让她与家人联系。没想到,再次遭到了拒绝。
时间:上午10时40分
地点:长途汽车站内
站内,一位看起来很时髦的女人,身穿蓝色毛呢大衣,脚蹬一双黑色高跟皮靴,肩挎一个包,左手吃力地拖着一个大旅行箱,箱子上摞一个旅行包,右手还拽一个大包,独自艰难地往前挪动。记者见状连忙上前表示要帮忙拿箱子。“不用!”这位女士拒绝得很干脆,同时戒备地瞅了记者一眼,径自往前走,尽管脚步看起来十分沉重。记者追上去,耐心表达想做帮助她拿行李的愿望。不料,时髦女士声色俱厉地大喊:“别再跟着我,否则我报警了!”现场很多人向记者投来异样的眼光,气氛很尴尬。
经过多次体验,记者试图去帮助别人 ,然而“体验”遭遇相似,不禁让记者有种挫败感,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好人好事”,很多人不理解,他们对这些实实在在的好意充满了戒备甚至敌意。
体验二 “雷锋”没有走远
时间:上午10时许
地点:长途汽车站外
上午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但长途汽车站外的风比较大,路上的行人行色匆匆。一个穿红衣服的中年人进入记者眼帘,她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旁边放着好几袋东西,眼神很茫然。该中年人今年45岁,刚从潍坊亲戚家返回,准备坐车回平度老家。
记者问:“是不是刚下车?”中年人漫不经心地回答:“是啊。”“你要去哪里?”面对陌生的面孔,中年人脸上露出疑惑不解的神色。记者忙解释:“我是青年志愿者,只是想帮助你 。”中年人点点头不好意思地说:“原来知道去门村的车在哪儿等,现在好像忘了。”“您先坐1路车到会堂,然后再转车,如果找不到,再找人问问,都会告诉你的。”“谢谢。”中年人笑着告别,记者也笑了,心头涌过一丝暖意,尽管风还是很大。
时间:上午11时许
地点:长途汽车站附近便利超市内
记者佯装一位到平度探亲在车上丢失钱包的外地人 ,向便利超市老板求助。
“老板,我想打个电话。”记者向老板诉说自己的遭遇:“我是刚从外地过来的,钱包在车上被人偷了,现在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想打个电话让亲戚过来接一下。”老板听后打量记者一番,犹犹豫豫地问:“往哪打,确定有人接吗?”“平度市区。”记者忙说。“那打吧打吧。”老板不再犹豫了。
记者心头再次涌起些许暖意。假如刚才真是一个遇到困难的外地人 ,那么,就因为这位便利超市老板,平度给她的第一印象肯定不错。
体验三 “雷锋日是哪天?”
每年的3月5日,社会上都要组织一些学雷锋活动。可过后有多少人还记得“雷锋日”是哪一天呢?3月3日,记者在市区随机采访了近二十个人,结果出人意料:大部分人不记得“雷锋日”。
在红旗路一公交站牌处,记者采访了一位女士,她的回答是:“三月份吧,但具体哪一天不清楚。”记者随后询问了七八位市民,都摇摇头表示不知道。“今天是3日,后天是雷锋日。”今年57岁的受访者王先生准确地讲出了答案,他还告诉记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讲究雷锋精神。”
随后,记者在平度市汽车站采访了一位学生模样的年轻人 ,她非常肯定地回答:“3月12日。”“确定?好像不对吧?”“怎么不对?我们学校每年都有活动。”她的同学笑道:“12日是植树节,3月5日才是雷锋日。”
| . .а 用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