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7|回复: 0

平度六旬老人传承百余年老手艺 流亭大馒头生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9 08: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东淘宝拼多多内部优惠券-企商宝

六旬老人传承百余年老手艺 流亭大馒头生花

 六旬老人传承百余年老手艺 流亭大馒头生花
  

六旬老人传承百余年老手艺 流亭大馒头生花

 六旬老人传承百余年老手艺 流亭大馒头生花
  

六旬老人传承百余年老手艺 流亭大馒头生花

 六旬老人传承百余年老手艺 流亭大馒头生花
  

六旬老人传承百余年老手艺 流亭大馒头生花

 六旬老人传承百余年老手艺 流亭大馒头生花
  桃花、梅花等花,花生、栗子、枣,寿星、龙、鸳鸯等造型“长”在流亭大馒头上,你见过吗?这些面塑作品出自城阳东流亭社区60岁的张书勤之手,她用面、食用色素、水调料,在蒸好的流亭大馒头上捏出各种造型 ,用在婚嫁、祝寿、祭祀等场合。东流亭社区村志办公室主任刘世洁告诉记者,流亭大馒头已有150多年的历史,面塑手艺能追溯到百年前,张书勤能传承并创新这种老手艺很难得,也大大增加了流亭大馒头的附加值。   造型<<<   只要有样儿就能捏   4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城阳东流亭社区,在张书勤家中看到了已经做好的十来个大馒头,馒头上面的造型有枣、花生、鸳鸯、龙、栗子、百合、马蹄莲等,颜色和造型跟实物十分相似。拿枣和栗子来说,枣有红枣、绿枣,还有绿中带红的枣,栗子她连绿色带刺的皮都给捏上了。“我在老家见过栗子,花和果就是这个颜色,这种形状。”张书勤介绍,她捏过的造型很多,光花就超过十多种了,梅花、桃花等都捏过,她把平常看到的东西记在脑子里了,就能捏出来。“这种百合是前两天报纸上登的崂山百合,我就照着捏了一朵。这马蹄莲,是邻居家有种的,我看见了,回家就来捏了。”   据了解,张书勤的老家是平度的,长辈们以前就会做面塑,而且很有名。她大概十几岁的时候在老家待过一段时间,看老人做过。“后来我也没有正儿八经研究过,就是平常爱自己摆弄,以前在家里蒸馒头我尝试过用胡萝卜汁和面做成金鱼、鲤鱼形状,还用菠菜汁、芹菜汁等和在面里做成小鱼。”2008年的时候张书勤跟老伴开了个磨坊,磨面、蒸馒头,也帮顾客做这样的大馒头,后来年纪大了使不上劲了,就回家待着。从2013年开始,张书勤花在面塑上面的时间更多了。   平常捏面塑剩下的面,张书勤也不浪费,捏成了各种造型,在她家的客厅里随处可见这些小作品,插在花瓶里的玫瑰、月季、百合,摆在书橱上的龙、小马,还有插在小假山上的康乃馨、热带鱼等。“在外面看到什么东西,回来就捣鼓着捏,捏出来还挺像。”张书勤的老伴告诉记者。   制作<<<   调料好坏最关键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的面塑制作步骤很繁琐,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张书勤觉得,最最关键的就是调料。“馒头上捏的这些造型用的就是面、食用色素、水和成的,这个调料环节非常重要。”据她介绍,如果调不好料,很容易出现裂痕、不成形、粘手等问题。   现在张书勤调起料来拿捏得非常准,基本上一次成功,第一次却没那么简单。当时她光调料就调了近十次,那次捏的是一只小白狗,最后一遍捏好后她用手拍不变形,摔地上也没烂,又放上一段时间检验。后来,张书勤还特意捏了几只鸟放在小区北面院子里的花上,过了一个雨季还没坏,这说明料调的比较好。“这几天忙着做了两批大馒头,我光调料就花了一上午的时间,主要是需要的颜色种类比较多,单一种调料八到十分钟就能调好。”张书勤介绍。   平日里,张书勤的工作台就是放在家中炕上的一张小桌子,60岁的她常常坐在小马扎上一坐一上午。“这是个细心的活儿,像崂山百合花,花瓣、花蕊、茎叶的颜色都不同,小人、龙弄起来更麻烦,各个细节都得考虑到。”张书勤说着向记者演示起来,只见一小块红面经她一撮一揉一捏,三五分钟内就成了一朵逼真的玫瑰花,蓝色的面团加一点黄色面团,在她手上变成了“水流”。食用色素的种类不全,有些颜色只能张书勤自己现调,像黄绿色就得两种面揉在一起才能出效果。张书勤常用的工具和调料被她收拾在炕边的小窗台上,工具有二三十种,镊子、手术剪 、尺子、牙签,甚至吃蛋糕的小叉子、小勺子、小刀都被她搜罗来。“我用着顺手的都变成了我的工具。”虽然大馒头上的带色作品基本上没有食用的,但张书勤很注意卫生,调料的时候都是戴手套,捏之前也把手洗干净,而且这些造型是直接放在面上就能粘住的,不再添加其他东西。   追溯<<<   从流亭大馒头演变而来   东流亭社区村志办公室主任刘世洁告诉记者,张书勤的面塑可以说是对流亭大馒头的一种创新和发展。说起流亭大馒头,生活在城阳的人非常熟悉,每逢结婚生子、生日祝寿,大家都会买各种花样的大馒头增添喜庆味儿。流亭大馒头始创于清同治年间,迄今已有 150多年的历史,曾被收入城阳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像这种面塑主要是用在婚嫁、祝寿、祭祀等场合,这跟流亭大馒头刚出现的时候功能是一样的。当地的面塑也有段演变的历史,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最开始的时候就是简单点上红点或盖上章,后来发展成咱们熟知的寿桃、刺猬、小狗、寿虫(龙)的样子,但都是用面直接蒸成这种形状,而不是像张书勤这样蒸好馒头后再在上面造型。刘世洁称,这样的面塑他在外地也见过,但像这样逼真、形象的还是头次见。“感觉她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是有思想的,是活的,有点以假乱真的感觉。”   张书勤介绍,流亭大馒头以前没有 6斤和 18斤的,也是她第一次成功蒸成,然后才进一步推广。“现在在流亭做面塑的也有,基本上都是跟我学的,但调料还不是很到位。”张书勤对于手艺的传承也挺担心,“现在的年轻人恐怕静不下心来去做,要传下去的话也挺难。” " ╓╓ [/url]
关注平度网官方微信号【pingduwang】-生活、娱乐、交友、打折、商家、活动-平度人的必备利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广告服务|帮助|网站导航|平度论坛 ( 鲁ICP备11032825号-1 公安:37028302000290 )|网站地图

GMT+8, 2024-6-8 04:41 , Processed in 0.924870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