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想必每到这时,不少人都会想起自己儿时过端午节的情景。那时候的条件不比现在,平日里生活可以节俭,但端午节习俗却一个都不能少。包粽子、煮鸡蛋、绑五彩线、戴香袋 、插艾蒿 、访友、走亲戚 ,每每想起这些,都会被浓浓的亲情和融融的暖意包围着,那种感觉回味起来让人享受。
母亲包的粽子味道最正
下班后,宋丽敏从位于人民路的公司办公室走出,来到一家大型超市挑选午餐,当看到货架上的粽子时她才恍然大悟,快到端午节了。粽子、屈原、龙舟、离骚……临近端午节,与之相关的文化符号又一次勾起了回忆。
“去年过节时买了几个粽子,但是不怎么好吃。”宋丽敏说,“还是妈妈亲手给我包的粽子最好吃。小时候,我最爱吃红枣粽子。那时,总是搬个小板凳坐在妈妈的身边,看她把糯米和红枣往粽叶里小心翼翼地填着。虽然花样不多,但味道纯正。”
在宋丽敏看来,简单的粽子更多了一份质朴气息。等粽子煮熟了,剥去黏滑贴实的粽叶,粽子清香扑鼻。“妈妈一个接一个地解开粽绳,剥去芦苇叶,将粽子小山似地叠放在盘子里。金粽、银粽不如妈妈包的粽子。”宋丽敏说。
提起端午节时能享受到的美味,宋丽敏的男朋友肖萌萌也不由得想起,他上学的时候过端午的情形,“大家总会从家里带许多煮熟的鸡蛋到学校,下课的时候,两两一对,从书包里掏出还热乎的鸡蛋,双手抱团开始对决,很快就有同学惨遭淘汰,鸡蛋被碰碎的同学不得不愁眉苦脸地吃着鸡蛋,被鸡蛋噎得喘不上气,没碰烂的同学则得意洋洋。”
给孩子戴五彩线驱“五毒”
1955年出生的夏女士也从脑海中“翻”出了孩提时代的端午节。“小时候就喜欢过节,因为有好吃的,端午节也不例外。端午节早上,我们要吃粽子、鸡蛋,手上戴着母亲编的五彩线,像我们女孩子要戴名字为‘姑娘’的饰品,母亲将五个豆用布包好串起来,戴在我的脖子上。”夏女士告诉记者。
“现在五彩线还有愿意制作的,但‘姑娘’没有人弄了,因为太麻烦。”如今上了年纪,夏女士过端午节的时候不再佩戴五彩线了,但去年端午节已经当上奶奶的她 ,开始给孙子制作五彩线。夏女士说,“去年,我专门买了五彩线为孙子编了一个,趁着睡着的时候给他戴上,驱驱‘五毒’。”
记者从《平度民俗志》上了解到,夏女士所指的“五毒”是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月初一清早,孩子未醒时,母亲悄悄地在孩儿的手脖、脚脖系上五彩线,意为锁住生命 ,驱“五毒”。然后,在端午节清晨儿女未醒前,偷偷将系在手脚上的五彩线剪下,放入院内的“阳沟”里,望“五索”化为龙,升天佑人。
据夏女士介绍,端午节前,母亲还要为小孩制作“香布袋”。香布袋用彩色绸缎布料制作而成 ,形状有月牙、元宝等,袋内装有艾蒿叶、香料,戴在身上香气四溢,意为驱瘟避邪。
插艾蒿,盼美好幸福生活
记者采访了解到,平度的端午节习俗还真不少,插艾蒿也是其中一个。端午节清早,乡村人家从田园、井旁割回艾蒿,插在门楼上,意在“驱虫”,日出前,用手绢将艾叶上的露水珠接下来,擦眼洗脸,俗称“拉露水”,艾蒿晒干后,也可以在夏日乘凉时燃其驱蚊。
“端午节当天,天还没亮时,爸爸妈妈便早早起床,到离家不远的山上采摘艾蒿,用红手绢捆住 ,挂在窗前 、门上,说是能够驱虫。”如今,在城市中,市民已经很少亲自到山上采摘了,每到端午节来临前,各个集市中捆扎好的艾蒿比比皆是,几块钱就可以买到一捆儿 ,非常方便。市民徐女士表示,“无论你是亲自采还是去购买,端午节挂艾蒿,是人们祈盼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种心愿,在平度是家家必做的一件事情。这个习俗一直延续着。”
"> [/img] なな な [/ur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