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自然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题材,古往今来,涌现出了大量吟咏端午节的优秀诗篇,令人回味无穷。
相传端午节是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逐渐形成的,因而在呤咏端午的诗篇中,有不少是歌颂与缅怀屈原的。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有洗得直臣冤。”此诗既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屈原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昏君奸臣的无比愤懑;北宋诗人张耒《和端午》诗说:“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此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明代高启《端阳十咏(粽子)》:“香茭裹秫炊,投祭楚江湄。颇恨馋蛟横,君忠竟不知”,流露了作者对诗人屈原的无限情思;戴复古的《端午丰宅之提举送酒》:“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浊醪。今日独醒无用处,为公痛饮读离骚”,也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和忧国之心。
端午节吃粽子,千百年来盛行不衰。特别是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成为名食。唐代诗人郑谷有诗“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宋代陆游也写过“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的诗句,说明当时吃粽子已经很普遍了。古人吃粽子,花样繁多。苏东坡留下了“时于粽里得杨梅”的诗句,对以蜜饯为馅的粽子赞不绝口;宋代韩元吉的“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描写了诗人吃冰镇粽子的情形;清代林苏门的“兰江腌脯贵,知味易牙同”,写尽了“火腿肉粽”的美味。吃粽子不仅在民间流行,甚至皇宫里也盛行,唐玄宗就曾经写过“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著名诗句。
龙舟竞渡也是端午节的一项主要活动。这一习俗,在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湖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抡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那紧张热烈的竞渡气氛,跃然纸上。
端午节还有其他一些习俗,如插艾叶、挂菖蒲、饮雄黄酒、佩香包等等。唐代诗人殷尧藩的《端午日》:“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动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再现了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黄酒,祈福平安的情景;元代诗人舒由页的“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度端阳”,以白描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端午时节家家门前挂艾叶和菖蒲的情景。
"> [/im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