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在日益改善的同时,来自工作、生活的压力,人情的冷暖……让人变得更加敏感、更易受挫、更易发怒,好像突然之间我们就处在了一股戾气当中。
比如,在网络上,凡是能够发表观点的地方,都少不了粗暴的宣泄之语。不少网民稍有风吹草动便戾气喷发,略有不如意便喊爹骂娘,侮辱他人;在马路上,遇堵车时有的人就易焦躁,频繁按喇叭或打闪光灯,强行变道或跟人赌气顶牛,甚至拦停他人车辆发生争吵、打斗……这着实让人感到震惊与揪心。
或许有这种戾气者只是极少数,但其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一种“负能量”。
开车的“瞎开”、骑车的“瞎骑”、走路的“瞎走”、网上的信息“瞎传”……这是时下很多人对城市道路交通混乱和网络信息杂乱“忍无可忍”而给出的武断结论或剖析。其实他们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即便是交通拥堵,网络信息不准,也不完全是汽车过多和网络自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不遵守交通法规和肆意传播转载虚假信息所造成的无序现象的极大不满。
若对此种种视若无睹,必将导致极端思维盛行、暴力行为泛滥的“破窗效应”,影响社会和谐,最终伤害的是无辜良善,阻滞的是社会安宁。
减少戾气,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首先,人是活动的主体,我们自己要学会换位思考、兼容并包,加强自身修养,避免自身戾气过盛。政府部门要拓宽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将可能引发不稳定的事件消除在萌芽中;要强化法制宣传,让公众学会懂法、用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暴力行为要严查严打,绝不姑息手软;其次,社会各界也要齐抓共管,强化政府、媒体、公众的监督力量,让我们的周围少一点戾气,多一份和谐。
"> [/img] ⑼⑼ ⑼ [/ur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