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广播专门推介—平度吕剧的时代记忆
吕剧,是山东省著名的地方戏,起源于东营广饶县。1900年,山东琴书艺人时殿元等,创作出了第一个吕剧剧目——《王小赶脚》。
上世纪40年代,吕剧传入了平度。当时吕剧尚未定名,因为演《王小赶脚》时没有“驴”的道具,牵一头又蹦又踢的真驴上场的缘故,在平度被称为“蹦蹦戏”。1950年,才正式定名为“吕剧”。 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年77岁的仲淑珍是平度吕剧史上的第一批演员,她第一次踏上吕剧舞台是在1955年。仲淑珍说,1955年的时候,以城关区长为首,一共有八大员八个人,其中就有她,而她当时才15岁。
青岛新闻广播专门推介—平度吕剧的时代记忆
仲淑珍
到了1956年冬天,平度市吕剧团正式成立,平度地区的吕剧艺术正式落地生根。对仲淑珍来说,吕剧团建团时发生的小故事,她终生难忘。
“当时烟台以平度为基础,挑二十个人成立烟台市吕剧团,一切手续都办好了,结果下了一场大雪,11天没通车,平度划到了昌潍地区,烟台就捞不着了。仲淑珍说,阴差阳错让吕剧扎根了平度,平度由此宣布成立平度市吕剧团。
因为吕剧的语言通俗易懂,剧本情节贴近生活,感染力强,深受老百姓喜爱。
仲淑珍说,在南坦坡村表演时,演《沙家浜》,她演阿庆嫂,下雪以后冻得要命。她在心里说,你们(观众)怎么还不走?你们都走了我就不用演了。她们一个团长在台子上扫着雪演戏,怕滑倒演员。一些观众冷,回家拿出皮袄来披着,冷我也得看!他们心里比较满足。
青岛新闻广播专门推介—平度吕剧的时代记忆
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吕剧在平度大地蓬勃发展。平度吕剧团先后11次慰问山东驻军,5次为中央、省委领导汇报演出,1991年和1999年先后两次晋京演出。
荣誉背后,也有辛苦。尤其是在经济社会不发达的年代,演员们巡回演出都是推着手推车载着道具、行李,步行来回。个中滋味,演员们体会最深刻。
“那会在高密饮马,演完了戏以后第二天要慰问新兵,演完了就快十二点了,从平度到饮马100来里地吧,走着走着都睡着了,有的困得不行了就拱草垛里睡觉。 “仲淑珍说这种劳顿严重消耗了演员的体力,”第二天回来以后还得排戏,排完了以后晚上就慰问新兵。上去以后都不会走台步了,累的腿抖擞,走起来一颠一颠的。”
青岛新闻广播专门推介—平度吕剧的时代记忆
吕剧在平度发展的几十年里,随着收音机、电视机、手机等的普及,吕剧的观众群体越来越少,基本局限在了50岁以上的老年人。
闲暇之时,仲淑珍经常会翻看那张1955年拍摄的黑白照片,三个演员,两个乐师,一个包袱一把刀,这就是平度吕剧的开始。对于吕剧的未来,这位平度吕剧人依然充满梦想和希望。
“我作为一个老演员,还是希望他们茁壮成长,别就此萧条下去。”
青岛新闻广播专门推介—平度吕剧的时代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