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度好医生王君平:20年扎根山村为乡民看病
王君平(左三)查看病房。
1996年,23岁的王君平从菏泽医专毕业后,回到平度市东北部山区旧店镇卫生院。她急切地盼望着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山区的人们摆脱疾病的纠缠。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了。“有病,去找王君平!”已经成为平度市东北部山区群众的一句口头禅。
二十年学无止境求医术
王君平二十年来没有停止过自学、进修。尤其是互联网普及之后,王君平通过网上课件反复学习《黄帝内经》、《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等课程,并积极向上级医院资深专家请教,带领内科科室开展中医诊疗技术。自2014年10月开始,王君平通过努力学习胃镜技术,在旧店医院开展胃镜诊疗活动。她还带领科室开展深静脉置管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等,极大地减轻了山区百姓的就医困难。在她的努力下,现在,旧店中心卫生院的中医中药服务人数越来越多,中药收入由原来全年不足16万元提高到140多万元,该院获得了“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荣誉称号。
2013年春,一患者因脑血栓引起偏瘫,曾去过几家医院,得到的答复是,让其回家放弃治疗,患者为此丧失了信心。后来,患者在家人的一再劝说下,慕名找到了王君平。王君平与其他中医师根据病情,对症下药,采用中药治疗半个月后,奇迹般转危为安。接着,又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治疗,患者抬着入院,走着出院。
真心付出求医德
医者,先做人,后行医。对这句话,王君平有自己的理解:“做农民的好医生,仅有良好的医术是不够的,还得有高尚的医德。”
旧店镇卫生院的病人基本上都是山村里的普通百姓,经济条件普遍较差。王君平在看病过程中,总会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为病人开低价的药品;对没带足钱的危重病人,她也从不推托,一句话——先治病要紧。
“人不能忘本,不能钻到钱眼里。我的青春留在了山区,是山里的百姓认可我,我才有今天,怎么能对乡亲们事事算计?只有多关心病人,多考虑医院长远发展,才是我应该做的。”王君平认为,一个医生要取得患者的信任,不能靠广告、靠包装,要靠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以及高尚的医德。有了这“三高”,自然会赢得百姓的口碑和信任。
不仅医术好,王君平对病人及家属的爱心也在当地群众中传为美谈。年前,旧店镇一少年患了骨肉瘤,使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面对高额的治疗费,家人不敢去大医院治疗。当病人来到旧店中心卫生院时,看着小孩那求生的眼神,王君平的心都碎了。她除了尽心给孩子治疗外,还动员同事们一起捐款,为孩子垫付医疗费。一次,看到孩子母亲在啃馒头咸菜,她特意打来医院食堂的饭菜给他们吃,用心呵护着这个不幸的困难家庭。
无悔奉献做服务
王君平当年到旧店镇卫生院工作时,职工经常发不下工资,有时候几个月拿不到一分钱。而王君平主动要求从一个全额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调到卫生院当医生,这让身边的人很不理解。“我是学医的,去医院工作更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群众治病是我的理想。”王君平说。
从平度市区到工作单位旧店镇,50多公里,在过去的20年中,有些同事调到离城区近便的卫生院工作。王君平却不为所动,她说:“如果都走了,山区没有好医生,群众看病就更难了!作为一名医生,不能只贪图舒服、安逸,更要为病人的健康着想。”就这样,王君平和丈夫高峰、该院的外科医生一起,与老区这片踏实的土地、质朴的老乡紧紧联系在了一起。20年中,曾经有不少“好机会”送上门,可以让她跨入条件更好、医疗设备更先进、收入也更高的医疗机构工作,可她屡屡婉拒了。她说:“我喜欢我的这份职业,也离不开旧店镇这块土地。我愿意为旧店镇的乡亲们一直服务下去。”
扎根山区20年,王君平在家庭生活中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孩子上幼儿园时,每当她和爱人轮流外出进修时,孩子只得跟着他们上夜班,有时,经常因为抢救病人把孩子一个人锁在值班室。一次,当王君平抢救完病人,刚想舒口气时,才突然想起锁在值班室里的孩子,她强拖着疲惫的身体跑回值班室时,孩子已经在值班室哭得嗓子都哑了,值班室的床也给尿得一塌糊涂。看着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孩子,王君平的心里不是个滋味。回忆往事,她眼里泛着泪花:“选择了医生,就选择了付出,选择了奉献。为了病人安康,为了自己挚爱的职业,付出是值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