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大山深处的省定贫困村平度市旧店镇三甲村曾经一贫如洗,村中没有一盏路灯,更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自从山下建了水库、硬化了连村生产路、扩大了草莓销路,村民靠种植草莓大棚实现脱贫增收,鼓起了“钱袋子”。村集体靠闲置屋顶光伏发电增收,有了为村民办实事的能力,文化广场、健身设施、太阳能路灯、围村绿化……一项项“小工程”让这个穷乡僻壤的小村庄基础设施有了极大改善。
产业发展增强扶贫 “造血”功能与内生动力,尤其是到户到人的小微产业项目“四两拨千斤”,让贫困群众不离故土实现脱贫。在平度这个小城,这些不起眼的扶贫小项目,如一个个坚挺的铺路石,撑起精准“大扶贫”。
“小岗位”开启公益就业直通车
一大早,同和街道扶贫办常务副主任杨洁就来到60岁的贫困户荆香荣家,为其儿子上门介绍工作。“有四五个招聘岗位需要你儿子这个专业的。”杨洁一边说着一边把街道产业园的招工资料往荆香荣手里递。
据了解,平度定向开发保洁员、护林员、治安员、集市管理员等扶贫公益岗位约890个,优先面向50岁以上的贫困群众,月工资500—900元。明村镇范家集村村民郭庆飞巡山清理枯枝败叶,检查火种,每月有900元收入,加上种地收入,当年可实现脱贫。
“小产业”转动脱贫增收万花筒
“以前只知道种几亩地维持生计,多亏镇扶贫办帮助,现在能做东西赚钱了!”从留守妇女到工人的转变,是55岁贫困户王青梅的真实写照。今年镇里给王青梅介绍了青岛民生工艺品有限公司编艺脱贫项目,还为其免费购买了缝纫机,“她加工缝制工艺品的里子,一天能挣40多元,一年增收1.2万元左右。”据了解,新河镇全镇草编工艺品出口生产企业发展到60余家,拥有村级加工点300余个。目前,共有53个贫困户96个贫困人口在家从事工艺品加工业务,人均年收入2000—3000余元。
大泽山镇精准扶贫基地农民绿色创业园成立后,从事眼睫毛行业多年的高爱莉成为第一批入驻创业园的商户,不仅自己每年加工眼睫毛增收1万多元,还以加工点为平台,带动、雇用本村3户贫困户到自己的加工点工作。当地负责人介绍说,“始于1976年的大泽山镇‘长乐造’眼睫毛通过内销、网销、外销等方式开拓海内外市场,现有各类加工小微企业、个体户800余家,占全国眼睫毛产量的90%、全球市场份额的85%,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
“小技能”传递特色实用脱贫经
仁兆镇庄户学院积极探索 “党组织+合作社+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培训平台对群众实行“套餐服务”,改变以往单纯把专家教授“请进来”的模式,从本镇合作社、种植大户、蔬菜购销大户、蔬菜加工企业等挑选具有一线操作经验的“能人”,分门别类建立师资库,干什么学什么,开展特色产业实用技术培训。
41岁的贫困户沙晓波说,“从2014年开始学习黄粉虫养殖,今年年初利用4800元扶贫资金扩大养殖规模,现在一年可养殖3批,一批500斤左右,每批纯收入3000元左右,感觉日子有奔头了。”李园街道为帮助沙晓波扩大规模,为其出资6000元购买黄粉虫粉碎机,并无偿提供“街道公益基金”。沙晓波在自身受益之余,自愿为其他农户提供养殖技术和虫种,并成立黄粉虫专业合作社,签订回收成虫合同,带动其他农户增收致富。
“小善举”勇担济困扶贫接力棒
“众人拾柴火焰高”。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有能力、有意愿参与脱贫攻坚,机关干部“一对一”帮包贫困户,并开展爱心企业认领,共筑帮扶“长城”。
“从600余家企业中选出45家效益好有意向的企业进行帮包,并与企业达成协议,今年10月底全镇23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5年之内不返贫。”南村镇副镇长顾延光说。
天祥食品有限公司仅农产品收购就带动600余辆“夫妻车”,每车每年收入30000元,还利用摘菜、花生米分级挑选等项目,使1200多名农村闲散劳动力得到安置,每年可为群众增加收入500万元。
“小文化”植根德润扶贫新理念
如何让当地的乡村文化融入到扶贫中,为精准扶贫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做到 “点对点”“一对一”精准帮扶?平度着力在各个村庄培养“文化能手”,活化乡村的文化生态。通过“感动平度”“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立家训、树家风”活动,采取“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形式,搭建道德认知、实践和升华平台。在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农村建立道德讲堂420个,全市年开展讲堂活动800余场次,参与群众13.2万人次。
小项目立足乡村撑起了大扶贫,贫困户不再愁眉紧锁,一个个文化小广场在家门口点亮、村里又新建了一个平塘缓解“用水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