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盼盼 于 2017-4-10 19:09 编辑
仁兆镇前高戈庄村
仁兆镇前高戈庄村村民绝大多数为史姓,在村西北,有一座150余年历史的史氏祠堂。虽然历经一个半世纪的风雨,但经过历代史氏后人的几次修葺,每到逢年过节等重大节日,这里仍旧是本村史姓族人拜天祭祖的重要场所。
在祠堂南侧是村里新建的一排二层小楼,不少村民租赁下来做起了生意;祠堂西侧就是幼儿园和小学,不时隐约传出欢快的笑语和朗朗的书声;再往西,新起的冬暖棚里,葡萄迎着春日里的阳光,使劲窜着新芽生机勃勃……小村庄十分宁静,因为人们现在都在沃野里忙着农事。而过去,前高戈庄村可不是这样。
“以前村里连个像样的办公场所、进村主路也没有啊,脏水湾里夏天臭气熏天,小孩子下雨天要踩着泥巴上学。”该村党支部书记史连东说起了村庄以前的样子,“2011年回村刚上任那会,村里外债有140多万,压力很大!”上任伊始,该村“两委”班子就从整顿村级财务、增加村集体收入入手,破解村庄发展难题。为此,利用村委大院旁闲置空地,由村党支部书记垫资建起了临街门面房用于租赁,几年来,利用收益累计偿还村庄债务100余万元。
村庄债务包袱轻了,村民对村庄发展重新树立了信心。随后,村里进行村庄环境整治,乡里乡亲、本族本家的老少爷们齐上阵,“三大堆”迅速清理一空,拆除违建30多处,通开了5条大街。该村“两委”又趁热打铁,多方争取资金把村里的脏水湾填平,建起了24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广场;把办公场所翻修一新,建起了社区服务中心;并把幼儿园争取建在村里,把村庄通往小学、幼儿园的道路全部硬化,方便了村里儿童入学……环境好了,路通了,前高戈庄村老百姓的气也顺了,村庄由乱变稳,大家开始把目光转而投向了寻找致富门路。
史连东传葡萄种植技术
“这片地距离村庄有12里地,每人才几分地,耕种不方便。”史连东指着一片葡萄大棚介绍说,他们村的口粮地均分到了离村庄如此之远的地方,过去都是低价租给外村人耕种,现在他把300多亩土地流转了过来,通过成立老史家家庭农场发展起了沼液葡萄种植,吸引村民参与进来,共同致富。30岁的史大鹏就是听了史连东的话,30岁的他回到村里也跟着建起了两个沼液葡萄种植大棚。“史书记经常过来,提供沼液原料和技术指导,我家的葡萄也是通过他代销,一点也不愁卖。”史大鹏家占地2亩左右的一个大棚,年收入就在10万元以上。村民史先普则选择搞起了小加工个体户,不少村里人都到他那里接一些小电子加工的活,足不出户,一天也得有四、五十元的收入。还有的村民依托仁兆传统优势,种起了蔬菜,收入也有很大提高。
村民富裕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们也开始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把“刚正不阿,忠勇为国,谨身勤业,诗礼传家”的祖训家风传承下去。平日里的“言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身教”。村里谁家遇到难事了,大伙都会伸以援手;谁家有喜事了,也是全村一齐道贺。去年秋天,史连东从一位自青岛来老史家家庭农场采摘旅游的游客处偶然得知,青海玉树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孩子上学困难,他当即委托这位游客通过青岛慈善总会认领资助了5位藏族儿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而远在他乡的前高戈庄村村民史全军、史全成在获悉史家祠堂需要修缮的消息后,主动捐款……民风淳朴如斯,可见一斑。
近年来,前高戈庄村全村治理村庄环境,拓展致富渠道,这个有着290余户的村庄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在史家老祠堂的见证下,前高戈庄村的村民们正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扫除村庄发展道路上的羁绊,信心满满地向着更美好的新生活迈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