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ign] 报道: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买菜不知菜价高”。自从今年夏天开始,不少细心的市民就发现了,手里的“菜篮子”有点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价格指数表明,全国居民消费总水平上涨了3.2%,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较大,特别是肉菜上涨幅度较大。那么,入冬之后,菜价还会有所变化吗?
这是11月12号一早,记者在抚顺路批发市场拍摄到的画面。一大早,就有不少市民来到这里,希望能挑点既新鲜又便宜的菜。虽说和一周前相比,最近两天的菜价已明显回落,但不少市民还是觉得手里的“菜篮子”分量不轻,尤其和去年相比,部分蔬菜的价格甚至长了一倍。贵的不仅仅是叶类菜和大棚菜,像冬天市民餐桌上的“当家菜”大白菜的价格也比去年翻一番,批发价维持在每斤五毛钱左右。在租金稍贵一些的农贸市场,菜的价格也更高,“一元菜”却少之又少,只有萝卜、冬瓜、白菜等少数品种的菜价保持在一元左右。
根据市商贸局的统计,11月11号抚顺路、华中、城阳三大批发市场的蔬菜批发价格平均为每公斤2.51元,环比下降2.3%,农贸市场蔬菜零售价格为每公斤5.42元,环比下降1.8%。不过,这个价位也维持不了多久,很快就将迎来新一轮的菜价上涨。
现在不少市民都有这样的感受,带一百块钱去趟农贸市场,很快就花完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推高了菜价?菜价一高,是否意味着农民们赚得也更多一些呢?为弄清这些问题,记者来到了蔬菜种植大镇平度南村镇实地探访。
11月13号上午,平度南村镇村民郭秀秘开着三轮车来到了镇上的一个收购点。他想趁着收购价高,把一早从地里收的六七万斤大头菜卖出去。郭秀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平均能收两万多斤大头菜,毛菜每斤两毛三,这样一亩地就毛收入四千块钱左右,刨去农药、化肥等成本,一亩地能赚三千多。对于这个收入,郭师傅挺满意。
这是方晓波从事蔬菜批发三年来行情最好的一年,他说,这主要是因为今年夏天南方一些地区遭遇了高温干旱和强降水,农作物减产严重,而青岛气候适宜,大部分蔬菜都获得了丰收,因此,收购商们都主动上门收菜。像10月底,大头菜毛菜的收购价就一度达到了每斤四毛钱。此外,北方一些地区的批发商也看中了青岛菜量大、价格低,纷纷前来抢菜,这也进一步推高了菜价。这位批发商告诉记者,跟北京、保定等地相比,青岛的菜价相对偏低,像在北京,大头菜毛菜的收购价就在每斤四毛左右。
收购商多了,有的菜农就开始囤菜,待价而沽。王明高种了五亩胡萝卜,今天收购商开出了七毛一斤的价格,按亩产7000多斤计算,一亩地就能收入5000多块钱,不过,王明高还想再等等。不光大头菜和胡萝卜,今年几乎地里所有菜的收购价都高于去年。提起地里种的几亩葱,菜农刘世霞也是喜上眉梢。
由于菜价处于高位,今年岛城多数菜农都迎来了“丰收又增产”的景象。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不少菜农隐隐有些担心,明年大家还能有这样的好运气吗?采访中,记者也发现,蔬菜种植过程中,“跟风”、“盲种”的情况依然十分严重。
11月12号下午,刘世霞和丈夫忙活着在地里收大白菜,但是他们并不打算把菜卖给收购商,而是准备第二天一早自己赶集去卖。除了大白菜,刘世霞和丈夫还想卖点土豆、葱和大头菜。他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这一趟运的2000多斤菜都能卖完,刨去来回的油费,一趟能多收入三四百。夫妻俩认为,在无法预测市场行情的条件下,这是他们增加收入的唯一方式。
其实,和刘世霞夫妇一样“靠天吃饭”、盲目种植的农户并不在少数。菜农于胜邦今年种了四亩大头菜,其中两亩按高价毛菜每斤四毛五的价格卖了,虽然这一天的收购价比之前每斤便宜了两毛,但于胜邦依然很满足,在他看来,遇上这种蔬菜丰收价格又高的年份,着实不容易。
不少收购商表示,如果菜农要降低种植风险,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入合作社“抱团”经营,或者开展深加工提高蔬菜利用率。据了解,目前全市有7000多家农村合作社,但真正能实现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发放农资、统一销售的却不足千家,多数合作社存在着规模小、无法规范运营的情况。对此,市商务局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对合作社的指导,引导蔬菜合作规范化运营。
虽然今年蔬菜销售形势一片利好,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跟风种植,信息闭塞,销售不畅,仍是菜农普遍存在的一个常态。坐在家里等人上门收菜,如果没人光顾,菜只好烂在地里,相当多的菜农还年复一年地维持着“靠天吃饭”的现状。要想减少种植风险,确保农民增产又增收,不光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更需要农民转变自身观念、勇敢闯市场。而如何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有效组织起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是他们亟需解决的难题。只有解决了这一难题,大家才能像今年这样喜笑颜开,增产不增收的状况才不会卷土重来。
" ┕┕ [/color][color=Blue] ┕ [/color][/size] [/url][/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