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8|回复: 1

[教育科学] “数九”的来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3 11: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东淘宝拼多多内部优惠券-企商宝
  
      冬至这天是我国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自古民间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据民俗专家介绍,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而“数九”则是我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数九”的习俗很多,以“九九歌”最为广泛和悠久。这些歌谣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现象,生动反映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就我国多数地区而言,二九过完时,天气并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四九完时,差不多就是“大寒”节气了,所以说“三九四九,冻死母狗。”五九以后,大地渐渐回春,天气由冷转暖,故“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单衣行走。”到了九九,已是“惊蛰”节气,所以“九九闻雷,响声持久。”
  明代出现了“画九”的习俗。所谓的画,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1、简介

  中国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汉族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长。当时汉族人民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而当时围着家眷数九亦被视为逍遥境界。

  2、传说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也就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二得四"为止一共三十六句.”正因为开头的两个字是“九九”,人们才把乘法口诀也称为“九九歌”。

  据说,在春秋时的一代明君——齐桓公,为了广招贤人奇士,曾经设立了一个“招贤榜”,可是“招贤榜”贴出了很久也没有人来应招,终于有一天,来了个秀才模样的人.齐桓公一听有人来应征,高兴极了。连忙亲自带人道招贤馆门口迎接。

  没想到,来人二话没说,开口就朗声背道:“九九八十一、九八七十二、……二二得四。”背完了,向着齐桓公深深的作了一个揖.说道:“大王,见笑了。”

  齐桓公和他手下的人听完,都哈哈大笑,齐桓公问道:“难道会背九九表也算什么稀奇?这就表示你有才学吗?”

  来人却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大王,会背九九歌也实在算不上是有才学。但是大王如果能对我这样一个只会背九九歌的人都能以厚礼相待的话,这样一来,天下有才学得人还愁不会接连的来投奔您吗?”

  齐桓公听了,说:“言之有理,那么先生就是我招来的第一位贤士了。”从此,贤人们都分别来投奔齐桓公。齐国也越来越强大。

  这个故事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发明了九九歌,照这样来推算,乘法口诀的前身——“九九歌”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

  3、冬至节日

  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日算起,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第九个九天,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老北京的习俗,冬至日起要画“九九消寒图”,这一习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记载,这图是一幅梅花图,画一枝梅花。上面有81个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过一天就用笔染一个花瓣。待过完这8l天,81个花瓣也全染过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图”。而且在明代北京,还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图”,在市面销售,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这图旁还有《九九歌》。

  这《九九歌》是利用人对寒冷的感觉以及物候现象(即因天气气温的变化而导致动植物的变化的现象,如柳树发芽,桃树开花,大雁飞来等等,均与当时气温有关,笔者小时候北京地区流行的《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通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这“九九”之说,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了。当时汉族民间从冬至日数起,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日子就过完了。而这(九九歌)大约起源于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而《九九歌》在汉族民间流行时,却有不同的版本,内容及详略均不同。我们看看明代的《九九歌》的不同说法,十分有趣。

  明代《五杂俎》记载了当时《九九歌》的一种说法:“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指大风吹篱笆发出很大的响声,觱篥bìlì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名。);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内睡觉却像在露天睡觉一样冷。);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纳担头担(指天热了,脱掉衣服担着。);八九七十二,猫犬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这一说法较为详尽。而据该书记载,当时(明代)的北菪功乜区流行的,《九九歌》则远没这么复杂,十分简单明了:“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围炉饮酒;五九六九,访亲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目通俗易记。

  而明代专门记载北京风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记的《九九歌》与上述又有不同:“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盐虎本来指古代一种虎形的盐.这儿比喻人们所堆的雪人。);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虼蚤出。”这最后几句对于冬天受冻的穷汉给予了很大的同情。这两个复杂的《九九歌》版本互有异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九四十五”,前一说法为“太阳开门户”;后一说法为“家家堆盐虎”。这可能反映了这两首《九九歌》产生的时期在冬六的降雪量有着很大的差别。

  上述明代北京地区流行的简单版本《九九歌》中说:“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上一世纪时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一改动不可忽视,它反映了明代时北京的天气比上一世纪时北京天气要冷,以至于从物候现象表现出来,柳树出芽长叶要相差一段时间。

  4、南京歌诀

  南京人常说:“南京没有春秋天,过了夏天进冬天。”这话不假,开春后还没过几天舒服日子,夏天就来了。这夏天还格外地长,每年夏至过后,往往是“树梢不动天污燥,热浪滚滚夜难眠”。太阳一落,家家户户挥汗如雨的擦凉床,泼水浇地散热,泼了水的地面热气腾腾,冒着白烟。站在马路边上,简直就像站在火炉边上。甚至到了中秋,虽然早晚要盖凉被,但白天仍是闷热污燥得很。所以南京又被称为长江流域著名的三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之一,在南京汉族民间,有一套夏至后九九歌诀,简称“热九九”: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衫;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滴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半夜盖夹袄;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煤基;

  九九加一九,已经过中秋。

  这不,还没进九九,家家户户就打煤基,准备冬天升煤炉子烤火了。

  这首歌诀,把夏至后三个月由炎热——最热——逐步转至秋凉的演变过程,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读过(明)张岱《夜航船》的都知道他在南京秦淮河畔曾写的“夏至数九”汉族民间谚语。现摘抄如下:

  一九和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饮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

  五九四十五,头带黄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

  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过了中秋,这秋雨绵绵的,下一场,冷一场,一到冬至小雪前,南京人家就大张旗鼓的腌咸菜了。腌咸菜之风南京人很重视,尤其是居住秦淮一带的老家人家,三轮车、板车几百斤、几百斤地朝家里拉大青菜、雪里蕻,庭院的墙头上,屋顶上都铺满了腌好的菜。据唐人书中记载:“金陵士大夫家嚼齑菜,响动十里人”。难得十日晴,晒好腌菜好过冬。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故又称“长至”。冬至一过就进九了。在夏仁虎的《岁华忆语》中有“金陵谚云:

  一九如九,作活添一绺(指女红);

  二九一十八,河里冻死鸭;

  三九四九,迎风插柳;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前舞;

  六九五十四,蔷薇发嫩茨;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

  八九七十二,行人拿纸扇;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得伸脚眠,蚊虫龁蚤出。”

  这首歌诀,又把冬至后三个月由寒冷——最冷——逐步转至春暖的演变过程,栩栩如生地描绘下来了。

  在南京六合冶山一带还流传这样的九九消寒歌,歌词琅琅上口,也便于流传记忆:

  一九二九,背起粪篓;

  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沿路走;

  五九六九,挑泥挖沟;

  七九六十三,家家把种拣;

  八九七十二,修车装板儿;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起出。

  “热九九”和“冷九九”加在一起,就把南京半年多变化多端的气候简明扼要地、形象生动地总结出来了,其余的只有小半年是不冷不热、比较平稳的气候。其实,“热九九”和“冷九九”歌诀其它地方也有,只不过是南京的“热九九”和“冷九九”与其它地方略有小异而已。九九歌实际上就是利用乘法口诀来描述时令气候的变化。乘法口诀有两种,一种是45句的,被通常称为“小九九”;还有一种是81句的,被通常称为“大九九”。也有一些“九九歌”中,在原有的乘法口诀中,添加了一些其他文化的内容,以增加其可读性。如《九九消寒图》诗:

  头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万物生,尧汤舜禹传桀事,武王伐纣列国分。

  二九朔风冷难当,临潼斗宝各逞强,王翦一恕平六国,一统江山秦始皇。

  三九纷纷降雪霜,斩蛇起义汉刘邦,霸王力举千斤鼎,弃职归山张子房。

  四九滴水冻成冰,青梅煮酒论英雄,孙权独占江南地,鼎足三分属晋公。

  五九迎春地气通,红拂私奔出深宫,英雄奇遇张忠俭,李渊出现太原城。

  六九春分天渐长,咬金聚会在瓦岗,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琼敬德保唐王。

  七九南来雁北飞,探母回令是彦辉,夤夜母子得相会,相会不该转回归。

  八九河开绿水流,洪武永乐南北游,伯温辞朝归山去,崇祯无福天下丢。

  另,小学语文S版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5、九九消寒

  冬天的《九九歌》十分流行,因为寒冷的天气让人感到十分难熬。

  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9张)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九九歌”的产生和流传由来已久。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产生与发展起:“画九”、“写九”的习俗,使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熬冬”智能游戏。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称作“九九消寒图”。

  数九天近三个月,时间是很长的,从开始数到九尽春深,正是一个由冬寒到春暖的渐变过程。不管是哪种“九九消寒图”,只要认真填画,都能忠诚记录这段寒消暖长的具体状况,而成为一份珍贵的气象资料。不仅供个人和亲友从中揣摩出冬季天气变化的规律病危以后过冬、“熬冬”有了做好准备的依据;就是对科学家首先是气象学家和农学家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参考、研究的资料。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消寒图”中形象体现出“客观事物变化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原理。

  其实夏天也有《九九歌》,不过夏天可不像冬天一样。要画什么“九九消暑图”了。夏天的九九与冬天相对应,从夏至日算起,也有九九八十一天,据明代《五杂俎》记载为:“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古代有冰窖,冬天藏冰,夏天取出应用);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难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人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促织指蛐蛐)。”这夏天的《九九歌》写得十分生动有趣,而且以人的主观感觉为主。

  6、各地口诀

  夏至九九歌

  (湖北·禹王庙)夏至九九歌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儿。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北方大部分地区)夏日数九歌

  一九至二九,树头清风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太迟;

  七九六十三,夜眠莫盖单;

  八九七十二,当心受风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冬至九九歌

  (陇东)

  一九二九暖;

  三九四九冻破脸;

  五九六九溢了河,狗都吃的白面馍(1);

  七九八九人看柳;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注:(1)意即天气严寒,河道冻结,河水溢出冰面,又被冻结;溢出再冻,冻结再溢,反反复复,河面形成比春夏秋三季正常水面高出宽出若干倍的凹凸冰面。一般认为,冬天极度严寒,夏天才会异常炎热,气候异常炎热,庄稼才会长势特别旺,收成特别好。过去农民生活困难,养狗只能让它吃麦麸皮,“狗都吃的白面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容庄稼丰收,农民丰衣足食。

  (北京)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边插杨柳;

  七九河冻开,八九雁子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2

  (山西)

  一九二九闭门插手,三九四九隔门喊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一九二九冻破对口、三九四九门缝里叫狗、

  交五九消井口、交六九重冻住、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陕西凤翔县)

  头九温,二九暖,

  三九、四九冻破脸,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八九过河洗手,

  九九归一九,耕牛遍地走。(长沙)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

  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

  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

  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

  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

  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

  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徐州)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凌上走;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

  七九河冰开,八九雁归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河北)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凌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陕西的九九歌和其他地区略有不同,第三句为: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其余相同。

  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

  枣强县

  五九半,凌消散。

  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

  八九不犁地,不过三五日,九尽杨花开。

  新河县

  一九二九,哑门(形容张嘴)叫狗(形容打嗝儿);

  三九四九,冻破碌碡;

  五九六九,开门大走;

  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

  九九河重冻,米面撑破翁。

  尉县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湖南)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

  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

  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

  五九四事务,开门寻暖处。

  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

  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

  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

  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江苏常武)

  头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四九冻得索索抖,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上舞,

  六九五十四蚊蝇叫吱吱,

  七九六十三行人着衣单,

  八九七十二赤脚踩烂泥,

  九九八十一花开添绿叶。

  (浙江)

  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

  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次;

  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

  八九七十二,猪狗躺海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刚要伸懒腰,蚊虫虼蚤出。

  (川西坝)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

  三九四九,冻死猪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

  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

  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

  数完九九,春花也就灿然了。

  (河南北部)新乡

  一九二九伸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和八九牛羊遍地走

  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

  7、消寒诗

  清王之瀚

  在山东潍坊发现一首“九九诗”,诗为九首绝句,分别写在81格的“八卦爻象图”内,相传为清道光年间王之瀚所写内陆在前人“九九歌”的基础上,加上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把当地“九九”期间的气候变化情况及民风民俗刻画的淋漓尽致,跃然纸上,堪称“九九歌”中的佳作。诗逐日渲染,涂完则“数九”毕,全诗如下:

  一九冬至一阳生,万物姿始渐勾萌,莫道隆冬无好景,山川草木玉装成。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间休息掩柴关,室家共享盈宁福,预计来年春不闲。三九严寒春结冰,罢钩归来蓑笠翁,虽无双鲤换新酒,且喜床头樽无空。四九雪铺满地平,朔风凛冽起新晴,朱堤公子休嫌冷,山有樵夫赤脚行。五九元旦一岁周,茗香椒酒答神庥,太平天子朝元日,万国衣冠拜冕旒。六九上苑佳景多,满城灯火映星河,寻常巷陌皆车马,到处笙歌表太和。七九之数六十三,堤边杨柳俗含烟,红梅几点传春讯,不待东风二月天。八九风和日迟迟,名花先发向阳枝,即今河畔冰开日,又是渔翁垂钓时。九九鸟啼上苑东,青青草色含烟蒙,老农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卧龙。
关注平度网官方微信号【pingduwang】-生活、娱乐、交友、打折、商家、活动-平度人的必备利器。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3 11: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京东淘宝拼多多内部优惠券-企商宝
诗人笔下的冬至
  不经意间,冬至蹁跹而来。我喜欢在冬至里读诗,品尝古诗里的冬至韵味。
  诗人白居易有《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直率质朴的诗句,道出了一个游子在节日时的那份浓浓的乡愁,对于寄身异地的我心有戚戚焉。白居易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其空灵的诗心和独特的体验,展现了一幅冬至画卷。虽然有一丝淡淡的感伤,但读后总让人不由自主地向往故土的冬至,及那令人无法割舍的亲情。
  诗人杜甫的《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民间亦称冬至为“小阳春”,诗人为什么把寒意逼人的冬至跟春天扯到一起呢?冬至一过,春天很快到来。每次读到这首诗,不得不感慨自己走过的每一个足迹。以至于总想起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诗人陆游的《辛酉冬至》诗吟道:“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诗人将冬至视为“增年”之节日,古人对冬至是何等的重视。天增岁月人增寿,父母亲又添不少白发。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学会了珍惜眼前事眼前人。陪同家人过冬至,跟母亲学包饺子,其乐融融。
  宋代著名女诗人朱淑真的诗作《冬至》曰:“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这跟老家过节有异曲同工之妙。每到冬至,老家到处笼罩着浓浓的冬至节气氛,或和面备馅做糍粑,或杀鸡宰鹅准备团圆饭,呈现出一派热闹喜庆的景象。
  诗人笔下的冬至,与其说是写诗,毋宁说是在言情。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虽然不写诗,但却喜欢享受读诗的快感。冬至读诗,读与之相关的诗,伴着饺子馅儿的香浓一并吃下肚,细细咀嚼,觉得甚是美妙。
关注平度网官方微信号【pingduwang】-生活、娱乐、交友、打折、商家、活动-平度人的必备利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广告服务|帮助|网站导航|平度论坛 ( 鲁ICP备11032825号-1 公安:37028302000290 )|网站地图

GMT+8, 2024-6-1 20:02 , Processed in 0.06699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