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花甲老人潜心研究家谱15年 编写8部姓氏续谱
平度花甲老人潜心研究家谱15年 编写8部姓氏续谱
当地村民送来锦旗(平度台记者于伟伟供图)
在农村有一个习俗,每到过年,家人会把书写好的祖宗排序族谱挂起来以示怀念,这叫“家谱”。自己的根到底在哪里?自己的老祖宗是什么人?近年来,随着寻根热兴起,民间修谱师应运而生。平度市民王洪业潜心研究家谱15年,义务编写整理了8部家谱姓氏续谱。
据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直播山东》报道,王洪业做过电影放映员、文化站长、史志办公室主任。说起编修家谱的历史,老人笑着说,这源于自家堂哥的一个嘱托。他说:“90年代末,本家一个老哥哥跟我说,希望我能把我们的族谱续修下去。”
编家谱看似简单,其实费神费力。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搜集、整理。除了挨家挨户问,还得处处留心,有时还得去翻老户口簿,外地的还得打电话询问。王洪业告诉记者:“如果是在民国以前,每隔60来年就要修一次家谱,找到他们的家谱,大部分人不会看。”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王氏家谱续了下来,被全村人传看。自此,王洪业走上了一条为各姓氏宗族编修家谱的漫漫长路,至今已经有15个年头了。王洪业说,家谱中详实记载了姓氏、人口迁徙、有名的人物和故事,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王洪业说:“2015年正月初四,河北省代姓闻名来到平度追根溯源,今年秋天,日照耿姓也是慕名而来,他说,从网上看了全国不少研究家谱的都是为了挣钱,唯独我们修家谱不是为了挣钱,开车300公里来回返了3次找我们续修家谱。”
费神费力,还“倒贴”不少钱,这么大年纪了究竟图个啥?王洪业说,整理家谱让每个人都有了家族归属感,就是想有生之年,给乡邻们多留点美好的东西。“因为我们成立了青岛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有责任把这项工作做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