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故又称“端五节”。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端午节是平度民间较隆重的传统节日,早饭传统习俗也是吃鸡蛋和粽子。其他习俗有:早晨户户采艾蒿悬于门框上,说是为驱邪防病;采桃枝,系红布条挂于街门檐前正中,意为避邪,言年内不遭虫咬。儿童的手腕脚脖系五色线,称“搿五索”,也叫“长命缕”,谓“锁住”、“免瘟疫”。这一古老习俗据说始于宋代。每年端午节的早上,人们取红黄兰绿紫五色丝或是绣花线,搓成一条粗线绳,系在每个孩子的脖子上、手脖子、脚脖子,有的还在腰上。系此五彩线时,必须在早上太阳出山前完成,所以,母亲都是趁孩子熟睡之际操作的。系五彩线遵循的是男左女右,早年间的端午节,大人孩子都要系,说是为了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从戴上之日起,要等第一场雨下来时,剪断它扔进河水里冲走,老人们说,这是要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比较开化的城镇和乡下的富裕人家,妇女有端午节带香荷包的习俗,谓之可驱蛇蝎之毒。“赛龙舟”的习俗,平度人只是知道而已,因境内无大江大河,此俗不兴。
"> [/img] ァァ ァ [/ur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