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近三年降水较少,农业生产受旱情影响明显,部分缺少少水地块农作物出现减产。农民最关心的是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旱情影响,增强土壤的抗旱保墒能力。为此,我市在加大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高效节水措施的同时,将能够增加土壤蓄水保墒效果明显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重点技术进行推广。
10月10日上午,在南村镇的兰底村,再过两三天,王玉芹的凯玉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两千亩小麦就会全部播种完毕。眼下,她正在看着5台大马力拖拉机带动下农耕机具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耕整作业。今年十一假期期间的一场秋雨,让当地的小麦播种提前不少,因为当地是贫水区,大多数农民都想借着雨水赶紧把小麦播种完毕。而王玉芹却没有“随大流”,仍然按部就班地把力气用在了耕整土地上,“这几年是挺旱的,但咱这些地的土壤保水好,今年夏粮咱还是丰收了。”这是为啥?
在记者的再三追问追问下,她才笑呵呵地道出了两千亩小麦丰收的“秘诀”。据王玉芹介绍,2013年,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联合青岛和我市农机局在当地建立个首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她的合作社当年就在本镇农机站的引导下,率先使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近几年旱情比较严重,可她发现采用了保护性耕作的土地土壤保墒抗旱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同样情况下,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土地比没有采用的能延长抗旱5到10天。”王玉芹说,“你别小看了这6、7天,能等到一次降水或者浇灌,就能保证粮食的当年丰收。”所以,今年王玉芹的两千亩小麦还是把抗旱的功夫用在耕整土地上,继续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为来年降低旱情影响再夺丰收打牢基础。
“我们农机合作社目前有6台深耕机械,看了今天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演示后,这种耕作技术对抗旱保墒十分有利。”10月11日上午,在蓼兰镇的农机化创新实验示范基地里,来自青岛合协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相尧华对演示推广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十分看好,“还得赶紧再上几台新的耕整机具,抓住国家补贴的好时机,把这项好技术推广下去,让农民都受益。”而这里是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在当地设立的第二处创新示范区。“增加示范区就是要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农业机械化服务,全面提升改善本市农田的土壤质量。”市农机局副局长石现进介绍说。
为将这项技术顺利推广开来,我市结合国家政策对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机每亩补贴30元,极大调动起了农机合作社和农机手的推广积极性。“我们今年预计能够完成4万亩左右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相尧华说,“以前农民耕整土地既要耕又要翻,一亩地的耕整费用都在120多元,现在采用保护性耕作土地耕整一遍只需90元左右,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一亩能省30元,以前面提到的王玉芹两千亩小麦算下来,就能省下6万多元。今年,我市全市预计推广保护性耕作达到30多万亩,如果算上因节水抗旱提升而生成的“隐性”节支,累计可为当地农民节支增收?5000多万元,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的作用十分显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