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渐浓,春节民俗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在平度市白沙河街道前麻兰村,现年67岁的农民金振镛,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民间泥塑艺人。这些天,他正忙着赶制一批春节期间“热卖”的泥人。年轻时候雕刻过石像、水泥像的他,改专捏泥人之后,练就了“看到啥能捏啥、想要啥能捏啥、捏啥像啥”的本领,并参照天津“泥人张”,篆印称“泥人金”。
打小就爱玩泥 平度"泥人金"想把泥巴捏出名堂
金振镛在展示他的作品
打小就爱玩泥 平度"泥人金"想把泥巴捏出名堂
金振镛捏的八戒
平度泥塑艺人金振镛
平度泥塑艺人金振镛
平度泥塑艺人金振镛
平度泥塑艺人金振镛
平度泥塑艺人金振镛
平度泥塑艺人金振镛
平度泥塑艺人金振镛
平度泥塑艺人金振镛
平度泥塑艺人金振镛
平度泥塑艺人金振镛
打小他就爱玩泥
金振镛从小爱玩泥,爱画画,尤其痴迷看有关泥人张的影视和连环画。1985年开始,他在平度大理石厂搞石雕,指导教师是山东著名雕刻家李柯民,并得到青岛泥塑家于稼祥的多次指导。后来他独立搞水泥雕塑。平度周边地区有他精雕细刻的上万件作品。多年的“手上功夫”,他的指甲盖粗糙变形,像生了多层灰指甲似的。但他说自己捏泥人的时,完全陶醉其中,心情忒畅快。
“上了岁数,我还是喜欢捏这些小泥人,老百姓也更喜欢这种土东西。”金振镛说,他不愿意捏那些卡通、漫画类的泥塑,专捏有人体结构的“泥人”,所以他敢称自己为“泥人金”。只要大家说出想捏啥,他就能捏出啥。成语、神态、动作、历史典故、生活情景全都不在话下。
凭口感就知泥的好坏
捏泥人需要特殊的泥巴。在前麻兰村周围有不少捏泥人所需的泥块,分为黄泥和黑泥两种。找到泥后,金振镛都亲口尝一尝,凭口感就能知道泥好用不好用。
在捏泥人过程中,老金认为,用湿润软和易于捏塑的黏土塑好人物的头、眉骨等最为关键,然后刻画衣纹表现质感。最后是晾晒,“不要直接在太阳下暴晒,要阴晒,里面的技巧是几十年的实践摸索出来的。”老金给记者拿出一个30年前给大女儿做的泥人肖像,上面涂有金粉,至今完好无损,“手腿的接头、弯度也是有讲究的,不然还真易于裂纹”。
“我觉得捏些‘正能量’的东西,很有必要。”老金跟记者说起了泥人作品“风雨同舟”和“岳母刺字”的创意:“这对夫妻同盖一块塑料布,面带坚毅的微笑,谁见了都说好;‘岳母刺字’体现了孝和忠,这些东西摆在家里很有教育意义,传统美德不能丢。”
他要让“泥人金”走出去
别看老金说话一套套的,其实小时候因家庭成分问题他只上过三年小学,属“半文盲”。但用他老伴的话来说,“俺老金就是爱琢磨、忒好学”。2002年,老金就开始接触电脑。不会拼音,他就练习用写字板打字。现在,老金能熟练上QQ,发微博,捏的泥人的照片不少也发在了微博上。
“我上网,主要就是看有关泥塑、泥人的知识,看人家的工艺和思想,咱不光要捏好泥人,传播正能量,还要把这种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不能让这个手艺在我这儿断根。”老金说,自己的两个女儿都不太喜好捏泥人,好在今年5岁的大外甥挺喜欢,常和他一起玩泥,他准备重点培养这个“苗子”。
老金憨厚地说,“要是没有记者来报道,我这手艺就要埋在土里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泥人,每逢村里大集的日子,他就把自己捏的泥人放在门前的展车上让大伙欣赏。甚至,他还想推车子到平度沿街捏泥人,让更多的人知道民间捏泥人的手艺。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老金从2013年秋收后把家中的六亩地“流转”出去,专搞泥人产业。2014年,尽管订单不多,但他还是制作了200多个泥人,其中140个不重样。要是订单多,千了八百也能做,前不久,国家4A级景区平度茶山、城区杭州路一家民俗馆以及北方国贸都向他发出过邀请,春节后,他要尝试着走出去,他还要学习“泥人张”的彩绘,真正做大做强“泥人金”,也为平度这座胶东文化名城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说这些时,老金的眼里充满了自信和期待。
|